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艺术新闻
冰佛重回拉萨!最治愈的“心坛城”艺术展开幕
发布时间:2016-12-09  浏览:1327 次

  在一轮各色佛珠组成的“红太阳”上,一尊冰佛缓缓融化——8月13日上午,随着经典作品《冰佛》重回拉萨,一场名为“心坛城”的当代艺术展在拉萨拉开帷幕。在主办方“醍醐艺术”的策划下,14位海内外顶尖艺术家创作的传统、当代坛城作品在同一空间迸发奇妙对话,为夏季到访拉萨的人们献上一场“最治愈”的艺术展。

  

  曼陀罗(汉译“坛城”)是喜马拉雅地区最古老的文化图像之一,从印度传入西藏后常见于壁画、唐卡,象征着佛的居所和整个宇宙,成为藏传佛教的经典意象。上世纪初,荣格等西方心理学家还发现,绘制曼陀罗有着治愈心灵、平衡身心的功效,这一绘画治疗方法至今常被心理学领域使用。

  

  上午11时,“心坛城”当代艺术展在西藏念者实验艺术空间盛大开幕,西藏及内地百余位著名文化艺术界人士、各界嘉宾出席开幕式。这是海内外艺术家首次以曼陀罗为主题进行集体创作,并通过展览的形式跨越时空交流、对话。

  

  开幕式上,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冰佛坐镇的“红太阳”坛城。作者嘎德2006年取拉萨河水,冻铸成佛,又置于河中融化,巧妙阐释了无常的含义,作品被誉为“西藏当代艺术里程碑”。

  

  嘎德此次参展的作品,是他佛珠系列中的经典之作《红太阳》。参照坛城的传统形式,冰佛被放置在这座巨大坛城“红太阳”的中央,在众人注视下缓缓融化,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如此当代的作品,与展览中两幅传统坛城唐卡形成有趣的对话。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件作品分别来自前年和去年的中国唐卡艺术节金奖得主——夏鲁旺堆与珠木巧。前者的《长寿佛坛城》和后者的《十八罗汉坛城》分别展示了坛城唐卡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的魅力。

  

  这种延续千年的传承,曾深深影响了韩书力等一批进藏的汉地著名艺术家。这位西藏自治区美协主席的新作《错位的曼陀罗》中,诠释了对藏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藏族著名艺术家巴玛扎西的作品则熟练运用了汉地的水墨元素,表现藏地的地水火风等文化主题。两人的作品交相呼应,让观众感受到汉藏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会贯通。

  旅美多年的著名艺术家裴庄欣也专门为展览创作油画《梦幻的牧场》,气势宏大,透发出高原神圣的气氛。

  此次展览汇聚了当代艺术家群体诸多佳作:嘎德、诺次、西热坚参、次仁朗杰、朗顿·德珍、旦增央宗等艺术家纷纷以水彩、油画、布面重彩、装置等艺术形式,运用曼陀罗元素创作作品,与前辈对话。

  值得关注的是,还有多位国际艺术家参与展览。首位入选威尼斯双年展的藏族艺术家贡嘎嘉措以《1054次祈祷》向世俗生活致敬;意大利艺术家Leonardo Ulian的作品则首次在国内公开展出——他用电子元器件搭建曼陀罗,深入表达了对喜马拉雅文化的致敬、对无常的思考。

  策展主办方“醍醐艺术”一直致力于传播喜马拉雅文化艺术,并用国际化的策展方式连接传统与当下、沟通世界与喜马拉雅,这场展览的初衷也是如此。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挖掘曼陀罗图案的内在含义,也令传统的曼陀罗、当代曼陀罗形成内涵丰富的对话,在愉悦双目的同时,更启迪人心。

  “当代的艺术家们已不再仅限于提取坛城中的宗教意义。”策展人、醍醐联合创始人盛立宇表示,“他们回溯伟大的历史,聆听西藏这片广袤土地的声音,跟随自己的内心,把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洞察,化为一件件震撼人心的‘坛城’,这也是展览名字的由来。”

  上午11点,展览在西藏念者实验艺术空间正式开幕,西藏美协副主席余友心还在现场举行了讲座,畅谈曼陀罗图案在西藏的发展。

  

  展览将持续至9月4日,每天上午11点到下午6点对公众开放。

Copyright 2014 © All right reserved. |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2664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739号
网站建设互诺科技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四横路 邮箱:zdad88@163.com
新南方艺术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中国画学会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E5艺术馆,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