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艺术新闻
书签——读书人的亲情伴侣
发布时间:2016-12-09  浏览:760 次

  书签,是读书人为标注阅读之处而夹在书中的条形卡片。

  据史所考,书签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称“牙签”,一般用木棒或铁条制成。后随着卷轴书改折装书以后,“牙签”才逐渐用牛骨簿片或厚纸板制作。韩愈《送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由此可知,牙签早已成了读书人的青睐之物。由此也更可知,“牙签”的名称也因使用时由插到卷轴中而变成夹在书内从而改为“书签”。

  宋朝以后,书签的样式开始丰富起来。据说这与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后写下的一首《声声慢》有关。在“乍暖还寒时候”的某一天“黄昏”,李清照独自“守着窗儿”,沐“晚来风急”,看“黄花堆积”,听“梧桐更兼细雨”,“雁过也,正伤心”,“怎一个愁字了得!”不知不觉中已将手中的诗草撕成碎条,这时她猛然醒来,可诗草早已不可复得。于是她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一条一条的诗草整齐的摆在桌上,不禁奋然写下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达了当时孑然独处,无处倾吐的悲苦情怀。恰在此时朋友来访,看到桌上的纸条,以为李清照正在书签上题诗,便争相效仿。于是,在书签上题诗作画之风便迅速兴遍全国。自元代以来,历经明清民国时至今日,书签一直保持着她固有的特色。书签作为读书人的亲情伴侣,随着一代爱书者的砺炼和成长,也不可避免的会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1、建国以前的书签。可以说清代以前留下来的书签相当稀少。更由于其在鉴别和介定上不可愈越的深度和难度,所以在收藏界这类书签并未被列为一项明朗而规范化的珍品收藏。民国时期的书签虽偶尔遇到,但其广告居多,且印制粗劣,艺术性欠佳。虽有少数人仍在热情收集,然拥护者少,终未能成为书签收藏的主流。

  2、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书签。建国后的书签虽距民国甚近,但却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书签共有五个明显的特点:

  突出领袖,彰显名家。这一时期个人形象和以中外文化名家肖像及语录的书签几乎是一个主流,且多为5枚一套或十枚一套。最具代表性的如: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和工人出版社发行的5枚一套的马恩列斯毛及语录书签。北京人民印刷厂印制的十枚一套的名人书签等等。

  发行有序,皆成系列。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书签取材丰富,形式各异,比较大的系列题材有五年计划、美术佳作、戏曲人物、校园新貌、风光名胜等。可以说建国初期书签的发行单位有三大主流。一是美术出版社;二是书刊编辑部;三是各大专院校。美术出版社的书签皆以美术作品为主。书刊编辑部的书签则以贺年、广告为主。而各大专院校的书签基本就以校园新貌和名人名言为主了。

  形式丰富,艺术性强。建国初期的书签制作和表现形式呈多样化,不但有中国画、西洋画,还有宣传画、装饰画和民间剪纸等等,其艺术性极强。除一般横长方形和竖长方形外,尚有悬式蝴蝶形、悬式凤凰形、天女散花飞天形、三角形、树叶形和各种不规则形。

  3、“文革”时期的书签具有时代特点,目前比较受市场吹捧。

  书签收藏是一种情感收藏。因此,在收藏领域她突显出的是一种不是主流却永是主流的奇特现象。一些人常说:“书签不入流,也不值钱”。可你到收藏品市场去找找,早期书签也并不多见。偶尔得之,其价格与同类纸品相比也是高的令人瞠目。如五、六十年代五枚一套的“马恩列斯毛及语录书签”;十枚一套的雕刻版“名人书签”;十二枚一套的“上海风光书签”等其市场价都在百元以上。特殊历史时期的书签,由于其专题性强、收藏者多,所以其价格也高。如5枚一套的“毛主席检阅红卫兵像及语录书签”6枚一套的印金“毛主席肖像及题词书签”,4枚一套的“毛主席的好战士蔡永祥书签”及一些外文版的毛主席及语录书签等,其市价都在100-200元之间。特别是9张一套的彩色“革命样板戏书签”和36枚一套的“毛主席肖像与诗词书签”,得之更是不易。特别是后者,能见大全者能有几人?其价格也就可想而知了。

Copyright 2014 © All right reserved. |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2664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739号
网站建设互诺科技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四横路 邮箱:zdad88@163.com
新南方艺术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中国画学会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E5艺术馆,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