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去了,抽象来了!抽象在2015年大火,很多人认为完全是市场先行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主流的艺术形态,西方现代艺术在整个20世纪是抽象的世纪,而中国的当代艺术,自八十年代至今,都充斥着意识形态话语,抽象一直处于边缘化地带。当中国藏家越来越多地扩宽全球化视野,抽象艺术自然成了要补上的一课。
对于西方来说,抽象己走完了从提纯、表现到极简这样一个完整的轨迹,而对于中国的抽象艺术创作来说,重新梳理与建构价值体系才刚刚起步。无疑,画廊与美术馆的各种活跃的抽象群展,为这种梳理与建构提供了第一手工作。
近日,缤纷当代美术馆作为一家新建的美术馆,即以抽象群展作为开馆展,邀请了20位抽象领域的中坚艺术家参展,策展人彭锋以“抽象与意境”为主题,从美学角度,力图在中国抽象艺术家的创作中寻找到与东方传统中“意境”的相关性。
缤纷当代美术馆“抽象与意境”展览现场
在展览前言文章里,策展人彭锋将作为美学概念的“意境”定义为“对意象的超越与提升”,由此推导出一种创作方法论——“中国古典美学中有‘意生于意外’、‘象外之象’等说法。‘象外’是对‘象’的超越,是对‘象’的进一步抽象。这种抽象不是西方式的‘提纯’,而是中国式的‘散开’,‘氤氲’和‘弥漫’。中国艺术的抽象探索,将中国美学中被人遗忘的意境理论,尤其是这种理论所蕴含的抽象维度,重新昭示出来。”
在此,需要向策展人彭锋提出一点小疑意的地方是,意境与抽象艺术中最重要的对“形象”的抽离是有偏差的。意境侧重在对气氛与环境的营造,是“内在的意”与“外化的境”在合谐统一之后产生的“化合作用”,王国维在谈到意境论时,将“意”与“境”作为一种在创作中必须去处理的对立因素,“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可见,这里的意境不是对意象的超越,而是把作为对象的象扩展成了具有系统性的环境。是扩展,而非超越。意境不拘于抽离形象,具体的形象当然也构成意境。而抽象艺术是将形象去除,将艺术家的思考与情绪完全作用于点线面,颜色及构图。因此,在将意境与抽象关联的时候,可能更为妥当的提法,不是将“意境”作为中国式抽象的特色之一,而是挖掘出中国式抽象中可以从传统的“意境”理论中找到哪些可以继续发挥的空间。
虽然用“意境”一词来对接抽象艺术的特点,有偏差之处,但无疑作为一个切入点,用意境论来观察中国抽象艺术的创作是可行的。比如,当我们谈到意境论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时,抽象艺术中的主体性问题就得可以得到很好的讨论。绘画性是强调主体性的,在参展的艺术家中,余友涵,马路等艺术家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对绘画性本身的强调。在孟禄丁,张朝晖等艺术家的创作中,绘画的产生与方式又更加重要。而在另一些艺术家,如谭平的创作中,绘画性与绘画过程二者,可能都融入到了一种施展与限定的辩证统一中。这正对应了中国传统意境中对“有我”与“无我”的反复论证。
谭平《无题》布面丙烯
《元速红》 孟禄丁
余友涵《2013,03》布面丙烯
张朝晖《光的肌理》 宣纸水墨
《对视重生》 刘永刚 30X20X60cm
崔岫闻《oooooooo》数码影像
同样在五月,另外两次关于抽象的展览同样以群展的方式呈现,一次是5月24日在中间美术馆开幕的“水墨演义:抽象艺术中的感性和理性”。展览邀请了八位艺术家作品作为个案,力图在抽象水墨中梳理出一种蕴含着感性与理性,冷和热的第三种抽象形态。展览将参展的水墨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冷热相兼的抽象水墨,可以从中国阴阳冲和的观念中为这种冷中带热,热中带冷的抽象找到思想源头。另一类是书写挥酒的抽象水墨,它起源于传统书法,又受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影响,发展出个人的表述形态,犹如书法中的“体”。
中间美术馆“水墨演义:抽象艺术中的感性和理性”展览现场
5月20日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幕的“亚洲抽艺术展”,以更广泛的亚洲视野,着重呈现以“单色画派”为主的韩国重要抽象绘画派流,以及二十世界初至今中国抽象绘画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多元面貌。展览梳理了中国抽象艺术的历史,从第一代以林风眠,庞熏琹,吴大羽等为代表的早期现代艺术家中的形式主义因素萌芽,到赵无极、朱德群等海外华人艺术家将西方抽象形式与中国自然哲学精神相互融合所形成的高峰,再到80年代后,以丁乙,余友涵等为代表的上海抽象艺术群体,以及90年代之后出现的抽象水墨,将抽象与中国意象的接轨。
保利艺术博物馆“亚洲抽艺术展”展览现场
抽象艺术虽然来自西方,但今天,被重新提出的抽象艺术早己不再是一种流派,而是一种创作方式,它可能是观念,可能是行为,也未必不可以是具象,写实的。创作方法的多维,使传统的抽象艺术概念己无法涵盖今天被纳入到这一领域的艺术家和作品,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混乱的局面。
西方抽象,无论是冷抽,热抽,都一致强调对具体形象内容的抛弃,当对形式的推演走到极简,绘画走向终结,实际上也标志着作者的死亡。怎样重新回到绘画,回到作者,从一种文化系统中跳脱出来,进入到另一种世界观当中去,中国传统哲学是否可以为今天的中国抽象艺术提供思想资源,是一个必须要重新思考的过程,而非东、西方概念上的简单对接,评估抽象价值的方式,在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回到当下的社会环境、艺术环境与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进行考量,进而进行个人与个人的比较,依旧是最为可靠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