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艺术新闻
赋予冷历史以人性体温
发布时间:2016-12-09  浏览:1290 次

  作者:作家 诗人 李加建

  (一)

  在社会自由的大背景之下,在艺术家创作自主的状态之中,作画者所作的画,不论其画种为何、画幅大小、技法优劣、内涵深浅,都无一不是作画者心灵的外化投射。它们的艺术成就与社会反映,大多由学养深厚的评论家集中表达,一般不会具有政治偏见和物质功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评论界出现了一只新的批评家队伍,是的,是一只队伍:他们具有武装力量的进攻性、致命性。他们宣称自己是来“拾导创作”的!他们规定文艺家们“为什么创作?”“创作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创作?”他们态变倨傲、言辞武断,俨然有为文学艺术立法的资格和权利。

  何以致于斯?困为这只批评家队伍后面有两根支柱:文支柱即毛泽东先生1941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武支柱即国家政权,亦即被毛先生亲密战友林彪所解释的“政权,即镇压之权”。凡不听指导、不遵规范的文学家艺术家,轻则批判封杀,坐牢,重则可能整个闭气。而今,那个时代已经过去。随着当年很多重大事件亲历者的批露和国外的解密,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全球化,还想一手遮天的日子重来已属荒唐和虚妄。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正视现实、顺应民心,有远见、有魄力、敢担当,力挽狂澜,中国历史,正处于一个大转折大变革的关键时刻,文学艺术真正繁荣的曙光,已经在望了!

  当年那只受命“指导创作”的队伍,也已分崩离析,有的人去“见”了他们的“马克思”,剩下来的人也已老迈,不敢也不能再嚣张,蔫头耷脑,有如去尽皮肉的丝瓜瓤子,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可别掉以轻心!他们人走了,留下的那些理论、观念、专用辞汇和术语还在不少人头脑中没有得到彻底清除,还在以思维的惯性于暗中运转,就连真诚的文学家艺术家也常受其害。比如什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什么“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什么“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什么“表现时代精神”等等迷魂咒语。

  一杯水,是氢2氧1化合而成。液态的水与气态的氢和氧,存在状态和物理属性都绝然不同,你不可能从一滴液态的水珠里,分捡出哪部分是氢,哪部分是氧。同理,你也不可能在一件文学艺术作品里,从场景、情节(静止的画面和雕塑也是有情节的)人物、细节中,分捡出哪里是生活真实,哪里是艺术真实。

  一件文学或艺术作品,经过作家或艺术家头脑的思考,情感的浸润,心灵的孕育得以成形,它已经是完全独立、圆融自足的一个生命体,与它的读者互动,任人解说,任人阐释,任人领悟,并同时将美感向横的生活与纵的历史延伸。这就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引人入胜的奥秘所在。

  我常常感到奇怪:照理说,文学家艺术家都是聪明人,为什么这么浅显的常识,他们竟然没有顾及到呢?

  (二)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完全独立、圆融自足的生命体,它的艺术感染力与社会效果,往往超越了作者的预料和预期。

  曹念在《梦回张家沱》的创作谈一文中谈到,这幅长7公尺、高2公尺的大画,当初原是开发商的一件订货;与此同时,曹念也关注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些专家,在去年就提出了‘如何用美术作品真实地表现、记录、保留这些盐文化的历史’的问题”。

  商品经济这只大鳄,乘全民逐利之东风,张开大口,露出钢牙,一路毫不留情地吞噬着阻碍它取得最大利润的一切亊物。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张家沱,早已经被这只大鳄咬噬掉,而今只剩下星星点点断骨残肢。这于对“盐文化”情有独钟的画家曹念来说,自然是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想用画面把它“表现、记录、保留下来”。他在《梦回张家沱》的创作谈一文中说:“记录这条大街当年跟自贡盐文化带来的这种伟大文化结晶,就是我创作这幅大画根本的泉源。”

  要达到“真实地表现、记录、保留这些盐文化的历史”这一目的,还有其它多种手段和材料,比如木雕、蜡塑、泥塑等。如果《梦回张家沱》这幅大画作用仅限于此,那你就太小看它了!

  曹念在《梦回张家沱》的创作谈一文中说道:“说它是大作品并不单是说这个作品有多大尺寸,主要还是文化承载量大,用比较真实地描写历史物件,结合着我们的各种史料、资料上面的记录,把消失掉的民居大量的建筑描绘出来。由于艺术创作要求的需要,我们把和这些历史相关的记忆,用比较真实的匠心,用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方法,集中表现在这幅作品上。”

  中国画的特点之一,便是散点透视。千年的专制社会,把中国文人压得透不过气来。我不知道,这散点透视方法,是不是他们在精神空间寻求宣泄的一种表现?

  散点透视,面对广阔丰繁的大自然物象,一下便把人提升到“观赏的上帝”这个高度。广角可以纵目山川,微距可以细察草木。西方写实一派画家,无论他怎么调整画面上的视平线和地平线,他都无法把观画者提升到“上帝”这个高度。

  当然,运用散点透视的中国画,并不墨守成规,为了造成画面的纵深感,它也适度采用西画中写实一派通常采用的定点透视,比如背景中蒙胧的远山、轻谈的云影。

  曹念在创作谈一文中说道:“我是选择《清明上河图》的画法,就是俗一点也没关系…”

  在一阵风崇尚贵族化的文化背景下,“俗”成了一个眨词。中国没有贵族的生存空间,有的只是一些发了财出了名想装贵族的土鄨。

  其实,这“俗”,也有多种:低俗,粗俗,庸俗,媚俗等等。曹念所说的“俗一点也没关系”这句话中所指的“俗”气,应该理解为通俗的“俗”,即接通生活和生命朴实旡华的本体。这本体、原生态,没被扭曲、未经雕饰,因之具有延续种族、推动历史、创造文明,连接导致宇宙诞生的大爆炸那股原初的驱动力。《清明上河图》以及曹念这幅《梦回张家沱》之于普通广大市民也具有强大吸引力,原因盖在乎此。

  面对这幅大画,你不能不被它那磅礴气势震动。这时刻你还来不及进入审美过程。你只是沉浸在与大画偶然相遇的惊喜之中。在神圣的艺术历史光辉面前,你显得渺小、虚弱。这就是在历史进程中、日常生活里,人与艺术的真实关系。

  在与艺术偶烈相遇的震动和惊喜之后,你开始审视《梦回张家沱》这幅画的画面,这幅画家曹念用他的画笔追回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张家沱风光的一块切片。不,不单是逝去的当年特定时空的一块切片,因为过往的场景、事件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历史是时光带走的一切最终的墓园。历史是冷的,僵硬的,即便是它的一块切片,也是如此。而曹念提供给我们的,是经过他头脑的思考,情感的浸润,心灵的孕育而重新诞生的张家沱理想的、诗化的、可能存在的张家沱。这是画家曹念对真善美的深情恋歌,对协调一致和谐共处的衷心祈祷,是和“人类普遍经验”超越时空的气血相连:于是,山川出现了,房舍出现了,市集出现了,各色人物出现了,各种市声出现了…天边,是包容茂盛草木与各类鸟兽的蒙胧远山,是孕育雨露泽被众生的轻淡云影…

  随着观赏的深入,曹念把我们从沉闷、平庸且不乏凶险的生活里提升上来,逐渐向永恒的天空靠近。在这里,尘世的利益纠缠不见了,血腥的权力斗争不见了,我们在纯真的艺术光照下,同时也在淘洗自己的灵魂。

  为何能达到这种效果?

  因为,画家曹念赋予了冷历史以人性体温。

Copyright 2014 © All right reserved. |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2664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739号
网站建设互诺科技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四横路 邮箱:zdad88@163.com
新南方艺术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中国画学会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E5艺术馆,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