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艺术新闻
“传承·创造”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探索
发布时间:2016-12-09  浏览:733 次

  

  陈晓春陪同贺丹副院长在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与临摹课程教学现场进行调研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是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中较早开设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与临摹课程的院校之一,三十余载的教学历程,现以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特色的现场临摹教学、浓厚的传统雕塑学习创作氛围三个特色而区别于其他高等美术学院的中国古代雕塑教学。多年来在立足西北地区丰富的古代艺术资源中汲取营养,在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当代雕塑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与临摹课程-现场临摹

  中国传统造型理念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能够继承发扬中国文化特质的雕塑人才有着很大的帮助。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经过不断的总结与改革,走出了一条坚持从古代雕塑遗存中汲取营养,反哺当代艺术创作的传统雕塑教学之路。从校内临摹、校外考察、定点临摹的教学内容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雕塑史理论学习、中国古代雕塑精品文化考察、中国古代雕塑精品遗址现场临摹及中国传统艺术资源转换运用单元为授课内容的课程群,四位一体的体系化教学,以成为雕塑系重要的特色课程之一,于2013年获得了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与临摹课程-现场临摹

  在中国古代雕塑史理论讲授这一单元中,课程以学院地缘优势为依托,在丰富的文物遗存中进行实践教学。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秦兵马俑、阳陵、茂陵、唐十八陵、钟山石窟、蓝田水陆庵、党家村、渭南八鱼石刻墓群等历史遗迹,成为了得天独厚的教学范本。同时,我院与陕西多家文博单位机构签订协议,设立教学科研合作基地,互办讲座,聘请馆职专家为学生现场讲解,为学生学习中国古代雕塑提供了多角度的视野与丰富的校外师资,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的发展路径、演进过程、时代特征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了解,为学生们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学生临摹作业

  中国古代雕塑精品文化考察教学单元中,引用我院老教授王子云先生田野考察的方法,结合艺术考古、图形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文化考察教学。根据古代雕塑所处的区域位置,将考察线路设计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分别为:以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宋陵、南阳汉画像石,郑州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南京明孝陵、杭州飞来峰,上海博物馆为考察线路的东路中原文化圈考察;以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马蹄寺石窟、敦煌石窟等为考察线路的西线河西走廊文化圈考察;以重庆大足石窟、安岳地区、四川三星堆、金沙遗址、乐山大佛、广元千佛崖、皇泽寺等为考察线路的南线巴蜀文化圈考察;以山西平遥、晋祠、天龙山石窟、悬空寺、云岗石窟、五台山等为考察线路的北线秦晋文化圈考察;以兵马俑、汉帝十一陵、唐十八陵、子长钟山石窟、铜川药王山石窟、彬县大佛寺、蓝田水陆庵、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院、西安市博物院等为考察线路的中线关中文化圈考察。在课程实施前,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在预定路线中优化考察路线,并在课程中引进课题。布置前期资料搜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文化考察的历程。通过现场数据测量、图像记录、民间走访、专家访谈等方式展开文化考察教学。在现场举行座谈,引导学生们对中西方精典雕塑的造型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分析测量数据,理性的分析作品;从教师主观出发谈自己对考察对象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学生解读形态所承载的时代观念等教学形式,使课程内容不空洞,为下一单元的临摹做好视野与思维认识的准备。

  陕西唐乾陵 古代雕塑文化考察

  中国古代雕塑精品遗址现场临摹是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最具教学特色的课程。现场临摹分两种场所的教学,一是在博物馆内,二是在历史遗迹现场。在博物馆内的临摹主要针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题材内容的中国传统造型临摹学习,如青铜造型、秦汉俑像、唐代雕刻等,教学对象为低年级同学,是一个通识性的临摹单元;而在历史遗迹现场进行临摹,体量与深入程度就比在博物馆内的临摹要高一些,临摹对象以石窟造像、陵墓雕刻为主。教学对象为高年级同学,是一个带有一定研究性的临摹单元。为此,学院专项配备了可移动的雕塑工作台,内装有轻质转盘、木底板、橡皮泥、usb接口的led工作灯、大容量充电宝等物品,还有便于户外临摹教学使用的红外线水平仪、测距仪、电子角度仪、单双筒望远镜、录音笔、摄像机等教学设备,极大的方便了老师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王家春书记在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与临摹课教学现场

  临摹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以作品的功能性、时代背景、创作目的为突破口,以现实生活的形态与作品的差异为切入点,着重体会中国传统雕塑造型理念的主观性、表现题材的象征性、表现手法的装饰性等。在临摹中着重理解作品在不同地缘、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创作思路与风格特征的认识,强调学生用心思考东西方雕塑造型审美的异同,动手学习中国古代雕塑的造型理念。多年来现已建立甘肃天水麦积山、山西云冈石窟、四川广元千佛崖、重庆大足石窟、平遥双林寺、陕西蓝田水陆庵、西安碑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教学临摹基地,有力的保证了临摹课程的有序实施。

  以上的三个教学单元环环相扣,已形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群,教学目的与价值是从造型体系、创作观念、创作手法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将中国传统艺术资源转换运用到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能力。在材料类、创作类课程中,以讲座、工作坊、创作营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大胆的运用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结合当代材料、工艺技术及创作理念,将其养分转化运用到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去。

  在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与临摹课教学现场

  西安美院雕塑系历来重视对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的研究与运用,老一代雕塑家徐人伯、陈启南、马改户、陈天等先生在创系之初就提倡实践创作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教学中侧重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学习研究,现已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与积淀。如陈启南先生所创作的《玄奘》从传统典籍中提取描写玄奘“美丽如华,端庄如神”,马改户先生从唐三彩造型中汲取灵感所创作的《丝绸之路》组雕;邢永川教授在立足本土民间雕刻的语境下,结合汉唐石刻的美学特征,创作出了内在气魄与历史功绩表现的浑然一体的《杨虎城》像;陈云岗先生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语言“线”融入创作表现,创作出的《大江东去》;王志刚先生创作的作品《无为》,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与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相结合,以当代的创作方式阐述了自己对道教思想的理解,更是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对中国传统艺术资源学习的运用之“道”。

  王志刚作品《吾山吾水》

  先生们的作品从造型、表现、思想不同角度体现出研习中国传统艺术资源所带来的成果,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件件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创作作品,从实践中为课程群的内涵建设带来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撑。

  王志刚作品《无为》

  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与临摹课程群通过不断改革运转至今,学生们的毕业创作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作品已初现端倪。如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王艳蒙的毕业作品《征途四象》,将瓦当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汽车轮胎巧妙结合,表达出对当代社会汽车给大众生活带来便捷的独特阐释;2013年周扬的毕业创作《道》在“2013全国高校优秀毕业生雕塑作品展”中,以纸与墨两种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材料创作出一位高士的敏思状态而被钱绍武先生选为“钱绍武艺术奖学金”获得者;2016年硕士毕业生鲁阔装置作品《火烧芥子园》获“2016曾竹韶艺术大奖”,作品用火将纸烧出山水图样后重新装订,体现了作者对传统绘画价值的颠覆与重构,以当代的语境诠释了对传统的重新界定……历届系主任对中国传统雕塑教学实践活动的坚持不懈,已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师生们的成绩,无不应征着该课程在当下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与临摹课程群是在全球艺术相互借鉴发展的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传统雕塑艺术的又一次认识与吸收,重塑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评判体系的中国雕塑体系还有着众多繁杂而艰辛的工作要开展。在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将会继续深化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与临摹课程群,在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当代雕塑教育体系中继续探索。

Copyright 2014 © All right reserved. |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2664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739号
网站建设互诺科技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四横路 邮箱:zdad88@163.com
新南方艺术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中国画学会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E5艺术馆,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