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通过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临摹课程群的建设,已经较大程度地了解和掌握了古代优秀工匠处理雕塑的理念和制作方法,知道了传统造型观、美学观在雕塑中的运用。并且在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上,怎样从更深刻,更具中国传统精神意味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面对这些优秀的文化,我们怎样将这些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供学习和艺术创作的能量上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果积累。
(一)对于圆雕、浮雕、线刻综合运用的继承
雕塑艺术中,圆雕和浮雕以及线刻等是十分重要的创作方法。在传统的雕塑创作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多种方法综合使用的方式。其中,霍去病墓石刻即为一个突出的代表。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在霍去病去世之后,汉武帝痛心不已。为了表示对这位功臣的追思和恩泽,他特意在茂陵东修建了霍去病坟墓。霍去病坟墓石雕群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风格,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十分重要的作品。整体来看,霍去病墓石刻所具备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侧重雕塑的寓意,利用象征的方式来对主题予以表现,整个陵墓的造型酷似祁连山,以表达对霍去病的尊重和哀思。第二个方面,巧妙的利用“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合理的选择不同的石料。并利用不同石料所具备的自然纹路和形态等进行雕刻,以达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第三个方面,便是对圆雕和浮雕以及线刻等创作方法的综合运用。在霍去病墓石刻中,将多种技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予以灵活的使用。从而获得有力、粗犷、简练的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例如石刻中的卧虎造型和怪兽吃羊等,均采用圆雕和浮雕以及线刻等创作方法综合运用的方式。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首先对人马以及其他动物的大致体形予以雕刻。其次,通过浮雕与线刻的方式,对人物的肢体和头部、五官以及动物的毛发等细节进行细细地雕刻。从而将人与各种动物的形态和活力以及个性特征和精神状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达到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并同时灵活应用透雕和浮雕以及冲、划、切、刮刀法等,以达到方圆顿挫、疏密相间、虚实交错的效果。从而使作品充满音乐般的韵律和感染力,成为雕刻珍品。于是,身经百战、镇定勇敢的战马,恼怒狞恶、垂死挣扎的匈奴首领以及惊起的跃马和良顺卧牛以及机警的伏虎等等形象,都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以《跃马》为例,是利于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见图4-3)。在进行雕刻的时候,先利用粗线条,雕刻出马的大体形状。然后利用淡浮雕加阴线刻画的方式,对动物的细节部分进行细细的雕刻,并简练概括。
图4-3 霍去病墓前石刻之《跃马》
Figure 4-3The tomb of Huo Qubing stone "Prancing Horse"
总之,这种将圆雕和浮雕以及线刻等技法有机结合起来予以应用的方式,通过自由且凝炼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作品的重量感和整体感。在维持岩石自然之美的同时,又通过多种手法的巧妙结合与运用,赋予石料以艺术之美。这种综合应用的雕刻创作方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劳动与智慧创造而成的,是一种优秀的雕刻语言,并流传至今。在当代雕塑艺术的创作过程中,雕塑家也同样积极的继承和探索了对于圆雕、浮雕、线刻的综合运用技法。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在几十年的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临摹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在进行有益的吸收和借鉴古代优秀雕塑作品的同时,雕塑系的前辈和现有的教师积极地去探索、去思考,怎样将传统文化中吸收来的营养运用到当下的艺术创作中去。在其中有陈启南教授创作的《诗峡》作品,充分运用汉陵“霍去病墓”石刻的雕刻技法,将圆雕、浮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创作了以山石为背景的史诗般巨作;马改户教授创作的《丝绸之路》作品,更是吸收了古代文化的意象因素,结合苏式雕塑的团块处理和亨利莫尔的穿洞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创作语言,历经几十年岁月侵蚀,依然风采依旧;邢永川教授创作的《杨虎城将军》作品,用古代雕刻凿痕,来展示杨虎城将军的民族气节,雕塑饱满庄重、浑然天成。
(二)对于传统力量表现方法的继承
传统雕塑创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力量的表现。而且,与西方雕塑在表现雕塑作品力量的过程中需要调动所有技术的方式不同。在我国雕塑艺术中,在表现各种力量,例如狰狞、呐喊以及激烈情绪的时候,采用的是一种静默的方式, “表意并不舍象”。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以情感表达为杠杆,自然地对于需要进行强化的内容予以强化,以传达意蕴为诉求。最有特点的是龙门石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窟,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整个洞窟的雕塑群是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无论是主佛还是两旁侍立的弟子像、菩萨像、天王像、力士像,无一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金刚力士是难得的珍品,造形粗犷豪放,雄健有力,其逼人的气势令人过目难忘(见图4-7)。整尊雕像不同于常规人体结构比例的造型,夸张的肌肉线条,怒目的形象,展现出“力士”们所特有的勇猛气息和神武精神 ,表达了一定的意境和气氛,极具震撼与威慑力量。在进行雕塑创作的时候,唐代使用的是圆刀法,而非北魏时期的平直刀法。“力士” 身躯硕壮且全副武装,神态也十分严肃镇定。力士雕像可见浑身肌肉突起,充满了向外迸发的力量以及雄强的气势,并呈现出刚强、咄咄逼人的气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图4-7 龙门石窟力士雕像
Figure 4-7 lux Longmen Grottoes statue
当代雕塑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众多雕塑家也对力量表现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并积极的继承传统的表现手法。我国著名的雕塑家陈云岗在其雕塑创作过程中,即十分注重对力量的表现,并积极地继承各种传统的力量表现方法,参见其作品《中国汉子》。
这件作品创作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恰逢第一届全国体育美展。他觉得表现力量一是要表现精、气、神,二是要有恰当的表现对象。中国古代表彰男子英勇有为、顶天立地都是以“汉子”为尊称,以突显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作品首先选择了劳动人民为表现对象。造型手法上,中国讲究“气运丹田”。身体的力量汇聚于丹田,气聚而力强,气散而力竭,中国表现力士运用的明显特征就是“南瓜肚”。他的作品中气的中心也在丹田,引导观众目光的也是丹田,相反两侧夹起的两个石碾子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在肌肉的表现上,他受的是苏式的雕塑教育方式,但是,他采用的是中式的含蓄表现方式,重内不重外,没有刻意追求严谨的肌肉解剖,而是根据形体需要强调主要的肌肉造型,不求形式而求神似。这件作品在中西方造型体系的综合运用下成就了具有东方意味和精神的他的当代雕塑。
在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下,“西方一切都是好的”形势下,仍能坚守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进行现代艺术探索的有陈云岗教授,他的《大江东去》、《老子》等名人雕塑,在其中有的是现代气息下的古代文人画情节。他的作品没有传统的雕塑技法,但是却有着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王志刚教授的《溶狮》、《论道》更是在现代语境下,对传统文化缺失的深刻反思,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去理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织过程中的现代中国心境;赵历平教授的《祖孙情》、《韵》等作品,则是通过对浓郁地域特色的民众描写,来传达中国文化影响下的独特民风民情,从中能够让人看到发自骨头里的民族气息;还有石村教授的《魂》、牟运道教授的《草地花》、沈莉教授的《商人》等其它教师的作品,通过对民风深刻感触,用古代雕塑中传达出来的文化气息处理自己的作品,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于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年代,这一批的教师中,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有着自己新的理解,陈晓春的《石中画》是将国画的表现技法运用到雕塑当中,产生浓郁的立体画境;郭继锋的《对弈》来传达对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的思考和对古代文人心境的追求。
这些教师,还有默默无闻奉献的教师不断努力下, 使得古代优秀文化在西安美术学院的土地上没有失去它的传承。历史的变迁,各个兄弟院校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探索着自己的文化定位,不断地改变着自己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分量。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逐渐认识到本源文化重要性的时候,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已经在这条本土文化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
在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呈现出无限创造力的同时,地处西北的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同样也有着新的历史使命。在当代语境下,各种新材料、新观念层出不穷,怎样让雕塑的学生,即能保持传统文化,又能与当代接轨,也需要我们进行有力的改变。在我们新的教学改革中,坚持原有的古代雕塑学习力度,加大对于当代艺术语境的有益探索。我们不排斥新材料、新观念,但是怎样把它拿来和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却是重中之重。经过全系教师不间断的努力,在我们的教学成果中已经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教学意图。如申虎的作品《虔诚》。
2010届毕业生 申虎 《虔诚》 《文物修复》 材质:泥土 尺寸:80cm
将他在四川古代雕塑考察中学到的“阴刻阳现”手法运用到雕塑创作中去,用凹形的浮雕来呈现凸形的佛教造像,以此来思考佛教文化对于人的心灵正负影响;又如钱亮的作品《寂寞千年》,通过对乾陵陵墓雕刻的改造,来阐释守墓造像在当代文明语境下想象可能出现的现代行为;还有王基宇的作品《残影》,用阴刻的雕刻手法在一块天然的石头上刻上天安门的剪影,让人联想到在远古条件下,出现现代的标志性建筑岩画它所带来的心灵回归。
2010届毕业生 钱亮《寂寞千年》 材质:树脂着色 尺寸:400cm
董岩的作品《走出三秦大地》,他将临摹到的5、6个兵马俑残躯散落放置在地面上,自己化装成身披铠甲的武士背对临摹品站在前面。暗示着现今的人们应该在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更要善于冲破束缚走出去)。
2000届毕业生 董岩《走出三秦大地》
孙勇《残佛》 材质:石材
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更加强了我们坚持古代雕塑临摹的思路。只有坚持我们固有的、吸收新鲜的,才能让我们的灿烂文明焕发新的光彩。
综上所述,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精神层面的多元性运用,是文化的精神互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对古代雕塑的继承和发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相关延展性创作课程提供前期理念介入准备。使学生形成结合本土文化特点来思考中国当下生存现状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模式,能够较为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传统雕塑中精、气、神的内在风度,能够贴切使用本土雕塑语言表达自己的切身体会。使他们在适应现当代主流艺术发展的同时,不失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定位;在继承周秦汉唐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不失其当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