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全国重点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交流研讨会暨唐十八陵雕塑艺术联合考察活动”在西安美术学院举行。此次活动由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办,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务处、科研处承办,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系艺术系、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清华美术学院雕塑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做为学术支持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西安美术学院副书记赵万东,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贺荣敏,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贺丹,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姜怡翔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李云集,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朱尽晖,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书记龙翔,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霍波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杨剑平,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志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张松涛,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张伟,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钱云可,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谭勋,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陈克,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谢彬,《中国雕塑》杂志副主编、著名策展人唐尧,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雕塑》杂志主编宋伟光,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解少勃,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教授郅敏等30余位各美术学院专家学者以及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全体教师和学生们参加了本次活动。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此次研讨会活动学校高度重视,西安美院和兄弟院校相比还有很多欠缺。能够有机会邀请到各位专家莅临我院,共同探讨中国传统雕塑教学的发展问题,意义十分重大。第一、西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谱写了中华文明非常多的优秀篇章,尤其是大唐时期,国家的繁荣的折射点是涌现了很多流传青史的雕塑作品。在我院的传统艺术研究中,唐陵墓的研究可以说是我们教学的出彩乐章。西安美术学院坚持向传统学习,向传统雕塑取经,发挥我们自身的优点,努力创造雕塑发展的未来。第二、在民族振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我们能在此共同探讨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将会对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和当代艺术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活力。第三、众多学校汇聚于此,大家相互学习、共同交流切磋的机会十分难得。我们希望在讨论共性的基础上,大家能够坦诚谈论自己的认知和见解,敞开心扉的交流自己关于这个专业的发展和未来的设想。第四、更重要的目标是研究和揭示中国传统雕塑未来的发展和繁荣,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向前看、向未来看。”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霍波洋教授代表与会专家致辞,他说:“ 非常感谢西安美院能够组织这次研讨会,把我们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中国传统雕塑教学的相关问题。这次活动一定会促进各个院校雕塑专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我希望这次会议能够成为中国艺术院校的拐点,使我们不断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研究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创造出属于中国的教学教育方式以及教学成果。”
本次活动总策划、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志刚教授主持开幕式和交流会,他说:“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具有五千年以上的优秀历史遗存,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且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审美特征。为了加强中国古代雕塑教学内涵的建设,更加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精髓,创新繁荣当代雕塑艺术创作,西安美术学院联合各大美术学院共同举办这次全国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教学交流研讨会和唐十八陵雕刻艺术联合考察活动,促进美术学院的中国传统雕塑教学与研究。各美术学院在这方面都有各自的经验和专长,并取得了丰富的课堂成果与教学经验。这次活动,主要是想建立这样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地展开校际间深度的教学合作和交流,逐步建立一种长效的互动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为构建具有东方造型艺术理念的雕塑教学体系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愿意和在座的各位专家、各兄弟院校一起来共同合作,把这个平台打造好。我们还有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雕塑教学研究的学术活动,包括课程交流、师生互换,以及文化考察,因为西北有着丰厚的古代雕塑遗存和资源,希望这些资源大家可以共享,共同推动中国雕塑事业的传承与创新。这次会议之后我们将联合考察唐十八陵的雕塑艺术,以及逐步展开对西北地区雕塑文物的艺术考察,依托全国美术院校强大的专业学术力量,对我国传统雕塑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75年以前我们西安美院的老前辈王子云老先生,冒着抗日的战火硝烟,奔赴西北,主持了政府组织的一次西北地区雕塑文物的考察,整理、收集了大量艺术文物资料,为中国艺术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一直到现在我们雕塑专业方面的研究所用的文献资料还是他们当年的考察成果。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我们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毫无疑问,中国传统艺术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但由于近代自身原因的割裂,以及当代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我们难以真正触及本源,我们都在寻找着一条通往那个“能量仓”的路径,无论是考察感受、临摹学习还是转换运用,都是手段,其真正意义在于破解独特造型样式背后的方法论密码,从而建立具有东方美学精神和价值的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体系”。
本次学术研讨会主持、《中国雕塑》副主编唐尧根据各院校中国传统雕塑教学情况的介绍作了点评发言,他说:“从各美院介绍的中国传统雕塑教学情况来看,我感觉大的教学方式可以分成两个半类型。
第一个大类型,以西安美院作为一个代表。课程设置为理论课、考察、临摹、创作,基本上是这样四步模式。这个类型包含了绝大多数的院校。西美的雕塑史论方面底蕴非常厚,从王子云、邢永川到陈云岗等,他们这方面的底蕴非常深厚。其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在现场临摹,这是所有其他院校做不到的,还为现场临摹配制了工具集装箱等装备,现场临摹和对着照片做应该是有本质的差异的。其三,西安美院虽然不是像央美那样开设了一个工作室,但是它的传统雕塑教学的份量是非常重的,从二年级到五年级一直贯穿下来,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完成六条路线的行走和考察,而且还要进行现场临摹,这要足够的课程量才得以完成。西安美院所做到的这个状态表明,传统艺术的教学和现当代艺术的教学是可以平行推进的,所以,是这一类型最突出的代表。
接下来是清华,他们也做了20年,具有完备的体系,对西北地区所有石窟艺术非常熟悉,他们是先把所谓的临摹放在最前面,先动手做了以后才给你上理论课,然后再去考察,这个顺序和其他院校不太一样。动手了以后你能感觉到一些东西,或者不知道实物的微妙性在哪儿,带着这些东西再去看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个顺序我觉得是清华的一个特点。
再下来是广美和川美,相对来说做的比较完整,广美有这样一个专业方向,也一直在用心来做,他们从理论构架到考察实践、再到创作是一个完整的东西。但课程量明显的偏少了,基本上在某一个年级的某一个学期有三到四周的课程量。
国美的底蕴应该是很厚实的,上午讲的时候也看到他们有一条大线串下来,反而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国美有一个非常开放的姿态,有一种向西方、向现当代开放的状态,相对来说好像我们的传统雕塑研究教学方面还比较的弱。
天美有一个很好的起点,开这个课的时间也不长,相对来说它的背后底蕴也不够厚。但是黄文智作为博士专门研究这个方向,他今天早上第一个发言谈了他的构想,一上来可以看到他的东西还是很完备的,但一个人能把这个东西做到什么程度还有待于时日。湖北美院万里驰说他们没有什么遗存,其实湖北楚文化的遗存很厚实,显然你们相对来讲还比较薄弱。郑大美院也是这样的,河南是大省,从殷商到宋都有很多好的东西,但是这一块儿目前郑大里面还是比较偏弱的。
第二大类是中央美院。因为它是唯一的一个成建制的,就是有中国传统雕塑教学工作室,而且从二年级一进来到结束,四年的时间,大纲怎么写、课程怎么教,全部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他不同于第一类的地方在哪儿呢?他本来还有人体有临摹,慢慢把这些东西全部消掉了,连速写都不要。他是要把你真正的从现代西方的学院雕塑体系里面直接提出来,扔回到古代的传统里面去。我们塑造的时候、速写的时候这个手法方式本身是西方的或者是学院的教学泥塑的方式。第一大类的办法是从传统的学院泥塑或者西方学院泥塑传统看过去,看我们自己的传统,通过泥塑的临摹能够去感受他,而张伟的办法是不要,就是用眼睛看,用非常直觉的把握方式,民间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我觉得这是一个还原,希望你能够彻底的还原到中国古代工匠的工作、造像和造气的状态中去。这种方式的好处在哪儿?它的弊端在哪儿?希望一会儿我们可以展开讨论。
还有半个类型,就是鲁迅美院。他完全没有做考察、临摹、速写,一上来就直接讲的是自上而下,上来就讲中国传统文化,讲中国哲学史,讲三教,讲天方地圆,从书法引导雕塑。当我们做器研究的时候,也希望通过这个器向我们的传统文化大背景伸展开,但是鲁美的方法直接是从上面往下进行的,我本来想还听,但说到这儿停住了,所以鲁美是那半个类型”。
以下为本次活动研讨会发言摘录:
杨奇瑞:第一,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学术活动。上午霍波洋老师讲这个活动将在全国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当中是个拐点,我觉得他说的很好,拐点常常是用在经济学上的。为什么拐点这个词分量很重呢?这是个大势,它是引导性、牵引性的,大的格局的动荡。雕塑的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实人人心目当中都觉得它有问题,必须要去触碰,必须要去解决。雕塑问题经过了传统、当代,尤其这些年来许多展览,都在这方面做努力,但传统方面我们作为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的传人,传统雕塑艺术的教学研究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大事,所以今天在这里开这个会很有份量。我觉得今天收获很大,这次在西安美术学院有一个新的体会,我觉得他们的坚守是有价值的,这几代人做的东西,这个财富积淀将来必有大成。
第二,中国的、东方的传统雕塑方面,现在要解决它、研究它。我们和我们的前辈从方法论、认识论、本原本体的角度上有一个继承和调整的关系,包括现在的教学模式,各个学院都应该差不多,这是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方式。我觉得大家其实不知不觉的都在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和研究,我们中国美术学院新设立的东方雕塑工作室,为什么没有起中国传统雕塑工作室?就是希望能够跨越到文化思想领域里来思考中国的雕塑教育问题。中国传统雕塑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了再讲,并没有多少理论在支持他,中国传统雕塑就是来自于根土的智慧、民间的智慧,是做了再说。我今天看到中央美院已经做了六年了,他们的经验很有特点,一是读万卷书,看万样物,二是用传统的培养方法,几乎把自己简单到最基本的认识,这也是一种方法,也很值得借鉴。
贺丹:我们不仅雕塑系有传统雕塑教学计划,而且全校在一年级就开始让全校的学生画古代雕塑石膏。我们的学生进校一年级全部在造型艺术部上课,这个里面加入了中国民间美术和中国古代雕塑的学习课程。当时很多老师说画中国古代雕塑的石膏没有意义,但是我们还是把它放到了课堂上。我只是想让我们的学生在画完西方雕塑石膏像以后,再画一到两张的中国雕塑,有一个造型的感性对比,不管画成什么样,但是学生最后要提出问题,他们说这有什么不一样?我说让你在往后三四年的时间去寻找这些不一样,这就是两个不同的造型体系,加上理论的引导,实际上解决了一些问题。我们只是一个尝试,希望全国的美院都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关注,从各个层面研究探讨中国古代雕塑在教学里面的应用。
胥建国:涉及到中国传统雕塑教学方面,我觉得目前有两个缺失。第一个缺失,我们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将考察和临摹学习的焦点集中在古代雕塑上,但中国古代雕塑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就是器物,我们通常叫立体造型。像湖北那些青铜器我给我的学生说你们一定要去看,还有广美的所谓的好东西,越王墓,那里面大量的器物造型,真的值得我们去看,我们不要忘了宗教、陵墓雕刻只是中国传统立体造型的一部分。我建议其他美院考察的时候,顺便注意一下这些方面。
第二个缺失,我们在了解学习中国传统雕塑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色彩的认识。中国古代雕塑大部分都是有色彩的,这在中国古代雕塑里面是特别重要的。我们过去说三分做七分画,大部分美术学院是有临摹带色彩的,但在谈的时候没有涉及太多的颜色问题。我们既然要研究中国古代雕塑,就涉及中国的造型观念和西方有什么不同?难就难在刚才几位老师谈的,我们前人没有留下相关的理论东西,都是匠人面传口授的,正是因为缺失理论体系,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去继承,这才会碰到这些瓶颈。今天要研究的是作为教学,你怎么把这些作为规则的东西传承下去,这是要有一套体系的东西才行,教的时候要能把它说清楚。
张松涛:传统雕塑课程在我们系里主要是二、三年级,每年有三周的写生考察课,没有什么体系性的课程。但有一些相关联的课程,刚才说的楚文化,青铜器和漆器是一大块儿,平时我们也考虑到这些事情,但在课程设置上一直没有成体系。我们其实在创作课和材料课中有过两次,而且接下来的一些创作课也会有这些因素,是跟青铜器和中国书法有关的,上这个课的是德国的一个教师,做抽象金属雕塑的,当时带他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的青铜器,他非常感兴趣。当时他就提出了这个课的构想,根据青铜器的启示来做金属雕塑,他先是带学生去湖北博物馆参观,画构图,研究青铜器,方法完全是德国那种非常理性的先做草图,再去找材料制作。接下来我们明年、后年还有设想一些课程,但还没有成体系,可能要结合当地乡村、民间的传统工艺方面的。
蒋铁骊:有关中国传统雕塑教学从我们系里的课程设置上来讲,没有像其他美术学院那么有系统、成套路的展开,但是提到某些老师个人艺术实践的环节和课程的关联度,这些都是我们的特点。有些老师这些年有非常深入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具体的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研究,他们的个人得生活方式、以及艺术创作,都进入到了一种比较深的研究状态里,他的这种研究状态很容易使学生认为他身上就该传达出对传统造型的理解和考虑,这些老师个人传达出来的东西,对学生们的影响力非常大。
朱晨:我们中国美术学院从建校开始一直有关于中国传统雕塑教学这方面的传统,但是在近年这一块儿薄弱了,但现在我们应该重新开始。我觉得现在教学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是这样的,中国传统雕塑的理论,还有传统文化精神方面已经缺失了太久,学生招上来,你跟他讲这些东西,他一下子还不能明白,即便我们自己也是不太明白的时候就开始急着想要创新,想要运用在创作上,这需要耐心。因为我们实际上已经有一百多年这个东西的缺失了,所以我们应该在很多方面,在实践方面怎么样去通过临摹、通过实地的考察,让学生真的能够明白中国传统雕塑的价值意义。
谢彬:中国传统雕塑在习惯于石膏写生、人物写实的学生认知里是陌生的,面对中国古代雕塑,不知从何看到它的好,在学生中这不是少数。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与临摹课,就是让学生从中国古代造像理念、方式,认识其中独特的造型价值和审美价值。让学生看到西洋写实雕塑造型体系之外,还有像中国古代非写实雕塑造型体系与之同行,其造像与西洋写实同样的精彩,同样的有力。
吴彤:我是在前几年唐老师和吴老师办雕塑展的时候听到那些有关中国传统雕塑的精彩发言,就决定跟着张伟老师他们的考察队伍走,这四年下来我最大的收获是我开始尊重传统的文化艺术,越走我就觉得我对自己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我不敢轻易完成一件作品。我近几年的作品,表面上看好像和以前有很大的变化或者转变,其实我自己觉得是进步了,我并没有花时间去做,还是通过考察看的多,提高自己的眼头。通过看我认识到了,就想触碰一下传统的雕塑是不是我理解得那样。我觉得传统文化的东西特别养人,特别养心,远远超出了我原来的想象,而且我也觉得光靠书本上的东西、文字上的东西,不足以让一个雕塑家和践行者去完成所有的理想。
宋伟光:盛唐时期中国的传统造像到已经非常写实了,如果按照西方科学的体系标准来看,其人物比例、结构、透视都是不对的,但值得研究的是这种不对组合在一起,视觉上是非常的舒服,临摹古代雕塑和绘画,就会认识到你如果临摹的稍稍有一点偏差就会觉得很不得劲,这说明中国造型艺术对形体的处理是建立在视觉经验上,是对经验性的提炼。也就是胥建国老师说的整体的把握,而不是分析性的。这要不停的跟自然物进行磨合,直到成功的那一天,这是中国人的方法。
石村:对于中国古代传统雕塑的学习和研究,今天已经进入到了大学美术学院教育中,引起了重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对于中国传统雕塑的认识,特别是通过他的外表造型去研究造型观念背后的东西,恐怕还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的任务。我觉得有可能我们确实仅仅是学了一些表面的东西,因为中国的造型体系和西方的造型体系是不同的两条脉络,但是在中国的造型体系的本身也分很多阶段。这个阶段里面有的时候是写意的成分非常多,但有的时候也还是有写实的东西,这一点我不太赞同一味把所有中国的雕塑都概括为写意两个字,这样容易把其中有一些可能复杂的东西忽略掉。在造型理念上,中国人带有很大的创造性,不完全受客观自然对象样式的束缚,这是中国传统雕塑中一些造型的特点,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
中国传统雕塑进入课堂,现在大家都在朝这方面努力,而且各有各的一些切入方式,大家都在做着积极的探索。央美的方式我今天听完以后挺惊讶的,能有这么大的魄力就是要彻底的离开西方的造型训练过程,直接进入中国的民间雕塑的方式,我觉得这个是符合中国传统雕塑学习过程的,但是,我们的学生进来以后他就这么几年时间,过去这种方式往往是师傅带徒弟的过程,现代教育这种方式是否可行。我们今天各美院更多的是借助于西方造型方法的训练,建立了一个造型基础,通过这个再加入了中国传统雕塑的临摹,从临摹切入去体会和体悟,给学生一个引进门的方式,这是比较保险的一种模式,应该是目前来说可取的方法。但我希望央美还是坚持这样走,在现代教育这个背景下,有可能会有一个非常独到的建树。
董书兵:今天我们探讨的是怎么样把传统的东西续接起来,或者从里面总结出经验服务于当下这么一个概念。我们仔细看一下泥人张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所做的工作,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泥人张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来源于寺院的悬殊,他们很多尺寸是50公分左右,在博物馆都能看到,而且非常写实。佛教发展到明代已经完全世俗化,他们讲经说法的时候就是用身边的故事来教诲人的。到了清末,尤其是泥人张第一代、第二代就进入到市井,依然用这种技艺进行创作。这些生活题材泥人张做的很好,他从寺庙宗教的题材转到现实社会,他做了很多比如红楼梦的题材,做的非常精彩,你看到原作会非常惊讶,做的写实的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我认为不能把这个东西简单的归为民间的,因为我跟张老师也学过,其实我能从里面感受到这种信息,我建议有机会到泥人张博物馆去看,现在做的东西真正的让他成为了民间的,非常的可惜。
谭勋:刚才说的泥人张的雕塑,这也需要时代转换,包括现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也在变,但是缺少当代的展示方式,还是沿用了传统的彩色包括尺度,包括摆放方式和工艺呈现方式,假如说他要换一种方式,我认为他可能就不一样了,这东西真的是需要变化的。中国传统雕塑临摹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还是需要一个转换。这个东西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完成的。希望一批人研究对传统的转换,包括材料、形式语言、传统记忆、哲学思考、文化精神等等一系列的,这是一个大传统,而不是造像本身的问题。包括以前老先生前辈他们都在形成一种表面形式上的转换,都在语言和技术转换方面寻找方法。到现在我认为大家更宽泛的寻找转换的可能性,包括精神上的,包括当代意义上,跟时代接轨的当代性的表现方式。学院教学中对传统的学习,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心,还有课程的设置、教学的思考,包括个人创作,只要我们大家开始抛开西方主义对我们的影响,归于东方的传统根性普系的建立,每个人实验一点点,或者每个人往前走一点点,我认为有一段时间就会建立起来我们自己更强大的东方性的传统,把传统彰显出来的一个文化脉络,可能就会接上。
陈克:今天谈的是雕塑教学的讨论,我在实验教学里面关于东西方文化的沿袭的定位是东方艺术语言的沿袭,在这个课程里我们是一系列的沿袭,怎么通过西方的学理性的调查研究,找到自己的身份。从观念艺术的角度来讲,就是怎么介入艺术与观念。比如说唐代的艺术造型,从早期的造像一直到盛唐到晚期,它的造像形式在变化,还有霍去病墓,那也是当时的一种创造,史无前例,后无来者,原来那种对称方式的帝王陵墓的方式,突然变成散乱摆放的这种,这些变化让我们产生很多猜测,这些都是从传统里面有一种创新。可能从沿袭的习惯上来说太独特了,如同我们今天当代艺术在转换的过程里面所思考的问题一样。
关于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转换问题,我们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早就做了这样的尝试,比如徐冰先生、蔡国强等等,他们有一种东方的身份,可能是国际化的视觉符号,是用了这种方式来转换我们对东方身份的认知,而不是我们一直讲的临摹的方式。虽然我是从文物介入艺术,我也很想把我一路看到的东西转换到我的艺术方式里,但是失败了,这是很难的。我早上看西安美术学院邢永川老师那个《杨虎城》,我觉得那里面含了太多,从形的关系上深入研究,能归纳到那样一个造像方式上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如果我们想做突破其实相当难,而且有意义吗?所以我觉得在东方文化的沿袭里面,更多的可能是沿袭了东方文化的精神,这种精髓怎么转入今天当代艺术的方式,然后我们把这个东西放到教学里去尝试。
戴耘:我20多年前毕业于西美雕塑系,是这个系统里面培养起来的,我当时古代雕塑临摹课一直是最高分,我觉得这个课程模式挺好,这是学习、了解传统雕塑的很好的路径,有点像国画系临摹古代的画,这个课非常有必要,要没有这个过程还真的很难体会这个造型系统不同于西方的地方。
但是从我们说的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大家不要纠缠于样式、图式怎么样的发展和改变,这个可能局限性比较大的。我觉得如果从一个更大的艺术方面,或者当代艺术角度来思考,比如毕加索从中国的雕塑和中国的器物上吸收了一些东西,做了很好的创造,我们原来也经常说,为什么当时同辈的艺术家做不出来,这还是有一个文化和文明的概念需要理清。近当代西方文明确实是一个主导,站在那个平台上,或者是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在国际化平台上,你吸收了东方得东西,你是在一个大的框架下吸收的,你可能会有一个新的突破点,如果你作为一个东方的也好,甚至埃及、印度,如果没有站在当代国际化的这种语境里来看,你可能还是在原来那个地方打转,所以我认为这真是一个问题。
翟小石:继承传统雕塑的话,我更同意说的是从根上去挖掘,在教学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上课,上课的目的是什么?最后的目的是为了创作和创造,我们如果做了一些还不如前人的东西,你临摹的哪怕再一模一样,那么临摹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在临摹的过程中掌握了古人对审美的看法,我们现在的审美和古人的审美能一样吗?这些问题应当探讨清楚,找到一个传承的方法,重新解读这些东西,比如,写实与写意、意象与表象等等,所谓精神上的东西最后体现的是修养,没有修养永远没有精神。
霍波洋:我想就中国古代雕塑教学这个话题讲三点。一是我们今天召开研讨会的目的,是要拿我们中国的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我们一个最宏观的目的,而不是把中国古代的东西要传承到今天,这个有点浅了。二是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艺术应该注重中国传统的审美。我以前去过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东方展厅有三个馆,中国、日本、印度,你去看的时候不用看造像和器物,你嗅一下那个感觉,这三个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审美差异,而不是造型上的差异。这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了,宗教、哲学、社会学等等,我觉得我们真要把中国古代艺术传承拿到教学中来路还很长,不简单是一个临摹和考察的问题,这是庞大的中国的文化系统。也许这不是我们一个美术学院做的,真是要调动国家的相关部门一起来做。三是关于美论,我其实特别喜欢画论,因为雕塑方面的理论太少了,如果更多的掌握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就能产生审美的需求。
吴雅琳:大家讲到雕塑首先不是重复先人,这是很明确的,还有如何转换,今天讲了这么多,似乎还没有人提到西方的艺术、西方雕塑的基础,我们来学中国传统雕塑,两者之间对接起来产生一种化学反应,这就是真正的艺术,我们不是简单物理上的对接,这是我讲的第一点。第二,我们系我的老师胡波老师去世几年了,他在七八年前在中国雕塑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有一个观点提出来建立中国雕塑学,这是将近十年前他提出来的,但那时感觉是孤掌难鸣,时间没有到,没有办法在专业圈内引起共鸣,我觉得现在是到时候了。
郭继锋:我们逐渐认识到本源文化重要性的时候,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已经在这条探索本土艺术的道路上持续地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年头,在逐渐找到自己定位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在当代语境下,各种新材料、新观念层出不穷,怎样让雕塑的学生,即能保持传统文化,又能与当代接轨,这需要我们即要有坚定的信念又要有开放的胸怀。
主持人:非常感谢大家今天下午开了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研讨会,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再重复了,我相信大家都听的很清楚各自的发言核心价值。我想说我们各大美院这次到西安来,确确实实进行了一次实实在在的交流,这种交流的目的可能并不是为了趋同,大家可以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根据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自己的文化特色,自己教师队伍的特色,去调整和增进自己的教学体系、教学结构、教学内容,让他更有效的去跟我们的传统对接,更有效的向当代的创作转化,各美齐美,美美与共,这是我们希望的中国传统雕塑教学向当代转化的生态系统。
今天的研讨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