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艺术新闻
“熔古铸今”在全国重点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教学交流研讨会上的...
发布时间:2016-12-09  浏览:713 次

  2015年12月18日“全国重点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教学交流研讨会暨唐十八陵雕塑艺术联合考察活动”在西安美术学院举行。此次活动由西安美术学院与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联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教学机构共同举办。来自上述院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全体教师和学生们参加了本次活动。

  这是一次值得记录并有所期待的活动。在回归本源,呼唤文化自觉性的今天,重视传统,梳理文脉,无疑将有助于对传统艺术中现代性元素的深入探寻以及对中国当代雕塑教学与创作的深度思考。与会院校介绍了各自关于中国传统雕塑教学活动的主要情况,并就中国传统雕塑教学研究与当代雕塑创作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学术讨论。会后,各美术学院专家教授与学生们一起参加了唐十八陵雕塑艺术联合考察活动。置身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了解古代雕塑的存在意义,在蕴含着巨大时空信息的古代雕塑遗存地所具有的历史现场感及其感染下,去解读其艺术观念的时代精神,是感悟学习古代雕塑艺术精华的必要途径。扑面而来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在叩击我们心灵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持久的思考。

  这既是一次及时而切题的学术研讨会议,也是一次巡礼中国优秀古代雕塑典藏的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众多的专家教授齐聚一堂,为一门课程的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这在我们高等美术院校雕塑专业的学术活动中还极其难得。在学院里,教学理念与教学体系最后都要落实在课程建设上,才能够体现出它的实际效果来,才能够和学生们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这是非常务实的一个学术会议,必将促进各美术院校中国传统雕塑教学内涵的建设。从中国传统雕塑教学研究及课程建设出发,积极探索符合中国艺术精神和雕塑造型观念的学院教学之路,使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更具民族内涵和审美特质,正是这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在中国现代美术学院的教育实践中,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各美术学院雕塑系都不同程度地开设有相关课程,为传统艺术精神地传承与发展进行着有益的教学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与经验。各美术院校的中国传统雕塑教学实践活动,是置身于世界艺术发展的当下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优秀传统雕塑艺术的再认识、再发现和再吸收,旨在充分利用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经典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精神内涵,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雕塑所具有的鲜明而独特的美学特征和东方造型理念,寻找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积极因素,并将这种传统文脉作为艺术灵魂深植于当代雕塑创作当中,以此保持和加强自身发展在当今艺术多元融合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与个性表达,继而重塑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和美学价值的中国雕塑体系。

  面对西方美术教育体系长期主导我国美术学院的现实局面,中国传统雕塑教学研究活动显得难能可贵。相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丰富的遗产和巨大的成就而言,我们在雕塑教学中的吸收、借鉴、利用还远远不够。因此,加强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美学特征、风格流派、形式手法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当今我国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所面临的时代课题与要求,而具有中国美学精神和造型观念的当代雕塑教学体系地建立,更是一个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识凝聚和全国美术院校的合力而为。

  在这次交流活动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各美术院校在这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实践活动正在成为各美术院校着力建设的教学项目,甚至有些已进入主干课程系列。从各自教学理念、教学团队、课程设置以及课时分配等系统性专业建制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雕塑教学科目正在朝着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在课程内容及特色的侧重上则体现了各院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所进行的思考与坚守。作为中国传统雕塑学习研究的先导课程,古代雕塑文物实地考察活动,各院校均给予了高度重视,积累较为深厚,成果较为丰富的是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在教学模式上,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临摹与创作的结合,这也是教学深化的具体反映。西安美术学院近五年有关中国传统雕塑研究的硕士论文选题已达65%以上,广州美术学院将古代雕塑学习课程与创作课相结合,在创作过程中探索传统艺术资源的转换利用,而中央美术学院则大胆尝试着另外一条路,即抛开现行以西方造型体系为基础的理性训练模式,回归到中国造型艺术重视视觉经验、善于整体把握的习惯上来,在大量观看和感受的基础上,采用中国传统雕塑的培养方法直接进入创作,并取得了宝贵经验,值得深入探索。

  相比较而言,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中国传统雕塑教学具有较完善的体系性,其“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与临摹”课程群独具教学特色,这个课程追溯起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由最初的单一的临摹课发展而来,其中饱含着雕塑系几代教师的心血,在1983年马改户先生的教学笔记中有一段话,“就古代雕塑临摹课来说,我们是逐学年加课时,作为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待的。宁肯压缩素描、塑造等课的课时,也不能减少临摹课的比例。”可见当时办学思路已非常明确,而且课程已经开始正规化,这在西式学院教育体系风行的美术学院,是一种难得地坚持。经过不懈的坚守和努力,如今这一课程已经成为集中国古代雕塑史理论,中国古代雕塑文化考察,中国古代雕塑现场临摹和中国传统艺术资源转换运用等三加一模式的体系化课程群。其中,大量的现场临摹是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亮点,这一点受条件限制有操作难度,但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对周边雕塑文物遗存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雕塑史、文化考察和现场临摹这三个单元的课时量约占雕塑系专业课时量的20%,从二年级到四年级都有相关课程开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的安排即有较充足的课时量保障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能够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持续和深入的学习研究。中国传统艺术资源转换利用这个单元,除了和现场临摹学习结合紧密的现场创作之外,实际上是渗透在包括毕业创作在内的所有创意类课程当中的,辅以讲座、创作营、工作坊等专题教学活动,把中国传统雕塑学习与当代雕塑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坐拥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西安美术学院历来注重吸收中国传统艺术之精粹,提倡弘扬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美学精神与思想,曾提出中国古代雕塑精品石膏像进入专业基础课堂的办学理念,将中国古代雕塑所含蕴的艺术精神以及造型规律、风格特征及早地渗透到学生们逐渐成型的美学观、造型观之中,让中国美术教育自始即能够深植在民族优秀的文化沃土之中,为建立具有中国造型观念的学院之路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这次全国重点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教学交流研讨会和唐十八陵雕塑艺术联合考察活动在西安举行,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正如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在致辞中所说:各位专家在西安共同探讨中国传统雕塑教学的发展问题,意义十分重大。第一、西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谱写了许多中华文明的优秀篇章,尤其是繁荣富强的大唐时期涌现了很多流传青史的雕塑作品。西安美术学院坚持向传统学习并发挥我们自身的优点,在我院的传统艺术研究中,唐陵墓雕塑的研究可以说是最为出彩的乐章。第二、在民族振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我们能在此共同探讨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将会对我们当代艺术的发展注入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强劲的活力。第三、全国美术院校汇聚于此,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的机会十分难得,希望大家在讨论共性的基础上,能够坦诚谈论自己的认知和见解,敞开心扉的交流自己关于雕塑专业发展的设想。我们的重要目标是研究和揭示中国传统雕塑未来的发展和繁荣,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向前看、向未来看。” 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者与主办方西安美术学院,更希望建立一个高水平的中国传统雕塑教学研究交流平台,并以此良好开端为契机,将进一步地展开校际间深度的教学合作和交流,逐步建立一种长效的互动互补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在学院教育环境中,培育一个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传承并向当代转化的良性生态系统,为构建具有中国美学精神和造型观念的雕塑教学体系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

  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将展开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雕塑教学研究的学术活动,包括课题共享、师生互换,以及今年启动的“中国西北雕塑文物联合考察行动”,充分利用西北地区丰厚的古代雕塑遗存和资源,依托全国美术院校强大的专业学术力量,展开较为全面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工作,共同推动中国雕塑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西北雕塑文物联合考察行动”分三个板块进行。第一个板块是西北石窟雕塑考察。西北的石窟艺术开创时间早,延续时间长,特别是沿着古丝绸之路绵延数千公里的石窟艺术长河,为研究中国古代佛教雕塑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较为全面和难得的系统资料;第二个板块是西北古代陵墓雕塑考察。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艺术多以寓意象征的手法和装饰造型表达特定的主题,形成了中国雕塑独特的民族风格,而西北地区有着极其深厚的陵墓雕塑遗存。甘肃汉墓木雕和铜车马、陕西汉茂陵石雕和唐陵石雕等均为少见的经典之作;第三个板块是西北民间雕塑考察。由于西北历来是多民族地区,民间雕刻艺术多姿多彩,那些独具特色的河洲砖雕、凤翔面塑、渭北拴马桩以及民居雕饰,建筑构件,无不闪耀着人文光辉、记录着人类祖先们的风土人情和审美取向,这些土生土长的艺术折射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是我们研究本土造型语言的鲜活例证。75年前,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史学的奠基人王子云先生受当时教育部委托,带领西北文物考察团,冒着抗日的战火硝烟,奔赴西北,整理、收集了大量艺术文物资料,开创了中国艺术田野考察的先河,为中国古代艺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及其考察成果,已成为我们进行传统艺术研究所必备的文献资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考古研究的新发现,今天再次启动西北雕塑文物考察活动,就是要立足当下与历史对话,透过雕塑造型的外部特征去把握和理解传统艺术的精神本质,其重要意义在于寻找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的当代人文价值。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具有五千年以上的优秀历史遗存,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且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审美特征,承载着民族历史发展的文明信息,那些强烈的主观造型背后一定蕴含着非凡的精神气度与能量。由于近代自身原因的割裂,以及当代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我们总是难以真正触及本源。我们都在寻找着一条通往那个“能量仓”的路径,无论是考察感悟、临摹学习还是转换运用,都是手段,其真正目的在于破解独特造型样式背后的方法论密码,从而贯通文脉,建立对艺术理解的民族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价值正随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之需而日益突出,希望这次会议和活动所带来的思考,能够促成中国美术院校办学理念的一个拐点,使我们在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更加重视研究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建立起适应于中国文化特色和艺术观念的学院教育方式及其评价体系。

  当今社会文化需求的交互发展趋向及互联网传播方式,促进了艺术内涵的不断延伸、融合和扩展,因此,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国际化的视野。中国传统雕塑美学思想和造型规律有别于西方雕塑观念,这正是各自存在的价值所在,应客观对待东西方艺术审美之差异,正确理解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对全球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我们既不能盲目陶醉在当前形式语言丰富多样的西式当代艺术表象中,也不能非此即彼地沉溺于孤芳自赏、固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中,在向内挖掘汲取与向外学习借鉴中,因当坚守文化自觉与主体意识,真正将创造性体现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上,而不是外在形式的效仿和挪用上。在世界文化潮流的冲击下,对传统艺术的再认识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认同。基于中国传统文脉的积极创新,不仅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种贡献和责任,也是中国艺术家实现自我价值认同的文化自信。因此,重塑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和美学价值的中国雕塑体系,必须着眼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让数千年积淀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再现生机,彰显其独具魅力的艺术语言和审美价值。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王志刚

Copyright 2014 © All right reserved. |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2664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739号
网站建设互诺科技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四横路 邮箱:zdad88@163.com
新南方艺术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中国画学会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E5艺术馆,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