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首先您觉得今天的研讨会对您有什么触动,或者感受?
老师:今天研讨会越往后越深入,我确实认为中国古代雕塑,如果要是进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育的话,光临摹是不够的,在这一个庞大的系统,比如讲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画论,都必须是成为一种必修课了,然后才有古代考察,这样的话成一个系统,把中国人的精神、思想和他在精神支配下,在古代所做的造像,是完全融合在一块的。所以我觉得研讨会的后来越来越接近这个主题了。
问:你看之前朱老师说的时候,他上学在鲁美上课,他把书法运用进去了,我想是不是鲁美在教学方面,不光是把传统雕塑语言运用到创作当中,也把各个中国传统文化整体都对现在教学有影响?
老师:我们系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实际上是不够的,为什么不够呢,我们系很早就有古代考察,我是82年毕业的,1982年我就来的西安,每年都有考察。但是我觉得考察也不错,平常玩一玩,走一走,看一看,但是没有解决本质问题,毕业创作也不能把古代手法直接拿过来用,今天也讲需要一个转换,这个转换不是临摹古代雕塑的转换,还是在其他方面。比如我们系我认为比较好的课程,就是近几年开的有两个不是跟中国古代雕塑有关,是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系,一个叫中国古代哲学,请了一个老师给我们从易经开始讲,但是学生不一定都能听懂,这个又产生一个问题,就是说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文化素质实际上是不够的。我儿子在高二时我问他:“子承父业,考雕塑吧!,你爸的工作室得有一个继承人呀。”他说:“人家考不上好大学的才考美术学院呢!”真正的高考考600多分的人家肯定没考美术学院,考大学考不上好的怎么办,学美术吧。美术学院学生的文化水平是比较差的,我们鲁美是这个情况,不知道其他学院如何?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实际上我主观上认为必须开的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当代哲学课,请的人文科学院的哲学老师来给上课的,学生有点听不太懂,这是一个硬伤。
问:但我觉得对他们肯定也是有感触的,要慢慢来。
老师:对于愿意学习的学生好处是极大的,比如中国古代哲学老师从开始讲,到最后用的课时数都不是很多,尽管如此还是把各朝各代的哲学思想讲清楚了。你听完他的课以后有一个大的线索,这个朝代说什么,那个朝代是什么思想,这个讲清楚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自己深入研究。西方哲学也是这样,我们这么点课时不可能把人家大学几年的课程都讲完,但是老师把每一个哲学思想,每一个时期一段一段都给讲清楚了,如果你愿意学自己再去研究就是了。哲学思想、美学和艺术都是相通的,你要真正理解艺术真的要先懂哲学。
至于书法课,我出一本书叫《双重基础》,其中有一个抽象引导课。就是我们学完人体以后,从写实到抽象,这中间有一个过渡过程,我们就开这么一门课。我认为书法就是抽象的,他们上书法课,再跟抽象一起做,我觉得是能做的。学生不但写书法,还写美术字,刚开始谁都写不好,但是经过一小段训练以后他们就能写好,从中领略一些抽象的道理,例如视觉上的平衡,在这里面自己会用这些。你想中国的国字,不能顶格写,所以必须得小一圈写,中间一个竖加一个口,口适当偏上,都是很多这样的内容,抽象的、视觉上的,这跟书法是一样的,先把这个学了以后再学抽象就更容易。
所以我就把中国的书法和西方抽象揉在一起了。
问:我还想问您,像您阅历比较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在您的雕塑创作中是怎样运用的呢?
老师:我今天也发言了,怎么讲呢,我不主张运用中国传统雕塑符号,就像我做一个回形紋,你就是中国传统雕塑吗,这最浮浅的;雕塑用了中国传统的线做的,你这就是中国传统雕塑吗?中国传统有更广阔的含义,不单单是一个符号的运用。中国人最终的审美和西方人不一样,中国人为什么爱喝茶,西方人为什么喝咖啡,这俩东西完全不一样,茶是清淡的,代表什么养生也好,什么面对自然喝茶,修身养性也好,是中国的东西。你看外国咖啡是什么,是提神的,是工作的,刺激你的,这两个不一样。中西方在审美上的差异非常大,你看西方美女,有空间感;中国美女不一样,正面看挺漂亮,侧面看是平的。一次从美国回来坐飞机,旁边一个女的30多岁,我想做啥雕塑呀,人家这种天生就是雕塑。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说你画素描要理解形体,眼睛是额头的底面,有了这个面,才构成方块,中国人的眼睛能够不成底面吗?西方人天生就有那种,空间感实足,这也是审美上的差异。
我的早期创作是西方的,其实每个人中国雕塑家都经历几个阶段;一开始是写实,做人体,谁都是那么做的。回来写实不能满足了,不满足会想变一变。研究生毕业创作我做了一个《赵一曼》,是变形了的。后来沿着变形走了一段,几年吧。1997年在韩国当了一年外教,这个期间做的东西实际上是西方的,一些线、一些数字和非常理性的分析。然后人到一定年龄以后,你一定要为自己的艺术寻找一个“根”,要不然你讲不清楚你自己东西的好赖,好像你跟它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因此后来我又做了一些用纸做的雕塑,我想在雕塑中寻找一种中国的审美品格叫“尚清”,我觉得这是中国审美的标准,中国很多东西跟这都有关系,像清逸、清秀、清馨等等。这就是中国人审美的一个基点,后来围绕“尚清”做了一些作品。
2014年在法国参加了一个展览,叫“中国意象”。很多中国人的作品在展览中,很多外国人说参加展览的作品“清源”有禅的感觉,他在作品里面体会到一种空灵,这个就是我追求的中国的哲学思想,或者叫人的生态观。
问:禅就属于道家的思想。
老师:禅是东方文化。
《清源》这件作品是我喜欢的,人物是抽象化处理的,有一个跟场景的关系,虽然作品很小,但是有很大视觉空间和心理空间尺度,是一个人的符号,这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不要具体说表现中国什么,毕竟你能感觉到一种中国的我所说的清淡的、什么尚清的、一种禅艺等等,这个东西不是通过具体的事来说的,是给你一个宏观的感觉,一个味道。
问:我看您鲁美是不是开设了一个科技班?
老师:有,我们叫科学视觉雕塑方向。
问:课程中您是怎么处理中国传统艺术观与当代艺术的这些关系?
老师:那个班里面就没有中国传统课程,连中国古代雕塑考察都没有。是努力在中国传统教学优势的前提下与西方当代艺术所接轨,它的课程跟当今世界现今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呼应。
问:科学视觉形态班在招生的时候,是和其他班的招生考试方式都一样吗?
老师:都一样。我们这学期之前,头两年的时候,学生入学是一样,我认为那时候学生没有判断能力,学的素描是全一样的,第三学年在人文视觉形态雕塑与科学视觉形态雕塑两个方向中选择。如果你说我愿意做泥塑我就选人文视觉形态那边。怎么分的呢?我们把现在的学生分成两大类,具像能力强的、抽象能力强的;感性的、理性的;文科的、理科的。现在小孩跟以前不一样,我们小时候玩的时候,整个泥摔个响什么的。现在孩子都整的是电脑、手机,从小思维模式就不一样,这不一样就带来学生爱好不一样。所以我认为一个学校,如果单纯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全是一样的,这有点不对。明年四月份我们系又要分工作室了,我们第一工作室:一年级到两年半的时候叫造型基础课程,造型基础课程的教材就是《双重基础》,不论是科学班还是哪个班,你是学什么,你在中国美术学院如果没学造型基础不大完整,本来人家长一米八,你长一米六,这就是缺陷。
两年半到四年级的时候,我把三四年级的两届学生捏在一块,让他们任选三个方向。如果愿意学写实的再继续回二年级,工作室大家在一块嘛,人家要做二分之一的人体,你就做分之二,反正你只是比人家大一点到头了。如果你要愿意学当代艺术的,我们还有一个套餐,当代艺术套餐,你就学当代艺术。还有一个套餐就是传统材料。
问:是不是和当今不管是世界的多元化,还是中国的多元文化相适应的一种策略,或者因材施教这样一种理念。
老师:也叫因材施教,也叫跟国际接轨。
问:考试选拔方式都一样,这个有没有问题?
老师:这个问题我跟学校提过这事,要文理兼收,但是现在做不到。
问:尤其科学视觉形态班,应该具备理工的东西应该多一点。
老师:不一样,我们叫科学视觉班,不是纯粹的科技。有相关课程,如讲力学、还有机械学、还有交互,还有影像,还有3D打印,但是我们讲的很粗浅。
问:既然是多元文化,那多元文化发展的这种趋势下,咱们美术学院的这种教学,比如现在从一个雕塑系可能有好多分支了,那可能是需要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方向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基础,那可能未来是不是美术学院它也不要求分什么系和专业?
老师:应该,这以后是必须的,学分制啊,我现在认为学分制好,有多少老师开多少们课,30个老师开30门课,30门课让学生选,30个挑选15个,如果学够了你毕业,这是对的,这是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我喜欢什么做什么。现在不一定,尤其中国古代传统好,我不喜欢你非得让我做,你看学什么电脑,我一个字母我都不认识,我学什么3D,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己选,我认为这个比较好我现在就喜欢这么做,但是我做不了,中国没到这个份上。
另外中国专业分的太细了,外国哪有这么分的,就一大块,雕塑有的时候还算一块,绘画哪有那么多画种,绘画就完全了。
问:西方对于传统的人体写生什么的都没有这些课程。
老师:也许当今世界唯独俄罗斯和中国还有高水平的具像写实,其余全没有。
问:这个东西是不是不能给它下一个结论说是好与不好。
老师:人的思维不一样,西方很多人现在不做写实,做不了,博物馆中的作品做的太好了,你回来以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了,你怎么去做呀。
问:没有生存的价值。
老师:你没人家做的好,你就不好整了,如果现在讲做狮子,跟顺陵狮子一比,自己的什么也不是,自己就把自己否定了。
问:也是,有这个原因。
老师:人家西方有原则,西方现代主义以后讲究创造性,创造性就是我不能重复前人,我一定要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整个西方就是这么一步步来的。中国人不讲这个,中国人讲究拷贝。
问:复制。
老师:复制、拷贝。
问:这是不是和中国的这种环境,和自古传下来的思想有关系。
老师:中国环境没有关系,中国环境是摹本,一代一代,你先临摹西方,西方还有个写生,中国自然而然拷贝不算啥,祖辈就是临摹。
问:之前有外国老师来我们学校他看到我们临摹,他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他没有批判,也没有赞扬,只不过是不理解,处在一个中立的状态,但他觉得很震撼,为什么要去临摹,他理解不了。
老师:我最早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系来了一个西班牙还是什么的艺术家,去我们系参观。当时我们系还没有抽象课,也没有什么科学班,全系都是人体。他到我们系以后,就没拍一张照片。临走时候看见在我们走廊的一个女人体习作的,两只胳膊折了,清洁工把两只断的胳膊放在雕塑上,这边搭了一个,那边搭了一个,他说这个作品好,就拍了一张,扬长而去。
问:真是文化不一样。
老师:人家认为你们还在重复我们西方百十来年做的事,人家已经不做了,你看你们还在做,还没有我们做的好,没有意义,我猜他这么想的。
问:如果咱去做中国佛教造像的话,他会有什么感觉,就是这个外国专家,当时比如说一个系整个是在做唐代的菩萨那他又是怎样的?
老师:他会认为没意义,我都有点认为没意义,一个欣赏,一个看我觉得就够了。我觉得如果有时间,中国应该学古代文化的精神。
问:我觉得跟您谈话,在您的感觉是不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艺术的核心?
老师:必须是这样的,现在的创作两部分,一个观念,一个媒介,就是你有了观念,再通过媒介就变成了艺术。古代的时候佛像的思想通过媒介是泥塑的那个人,那个画。现在观念就是思想,思想可以是西方思想,也可以是马列主义,也可以是具有中国精神的,但现在媒介就多了;油画是媒介,泥塑媒介,影像也是媒介,装置也是媒介,什么都是媒介,不一定泥塑就是媒介。
问:谁的基本功扎实,谁有能力。
老师:对呀,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加上我们科学班多少媒介,风动的、机械传动式的、交互的、装置的、大地艺术的,还有那个切割、3D打印、还有精雕雕刻式的,无数媒介,但是如果没有思想这些媒介都没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