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利对日常物品的描绘注重细节以及外观上的破损,而这正是通常绘画所忽略的。他的绘画技巧很接近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对于整体而言画布上的每一笔都是独特的。他对人性的微妙理解以及对孤独的刻画,在不安中随之而来的是令人窒息的压力。他用他坚定和谦虚的画笔阐述着社会的背面,揭示了现代文明的滑稽可笑。
(本文转自中国艺网《张恩利:我觉得自己还没死掉,我指的是创作状态上!》)
说到张恩利的作品 ,就不得不说到他对人性的微妙理解以及对孤独的刻画。他早期作品涉及的题材几乎都是关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转变,在不安中随之而来的是令人窒息的压力,让人觉得胁迫和错位。他锁定了错位作为生活的基本情形,并把它作为现实叙事的主要框架。持续的失去和并发的补救的故事因此重新回归到社会公共领域,并尝试着它们对重新定义都市的当下情形的潜在可能。张恩利创造的存在意识往往有着双重感受的共存,舒适,却也不舒适。他用他坚定和谦虚的画笔阐述着社会的背面,揭示了现代文明的滑稽可笑。
他对日常物品的描绘注重细节以及外观上的破损,而这正是通常绘画所忽略的。他的绘画技巧很接近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对于整体而言画布上的每一笔都是独特的。
张恩利在日常生活中用照片详细地纪录他的周遭环境。他把照片那种详尽的方式用在实际中以深化他对周围的观察,尽管表达在画布上更为直观和片段。张恩利这种间接的方式是典型的基于回忆经验的方法论。但复制并非他绘画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对引领他表达的事件或物体作出反应。因此,在他近期关于树的绘画里,只有不完整的局部被展示给观众。就如他其它的作品,这些画的“未完成”感令人印象深刻-在画布上的白色营造出了画的半透明感。然而作为真实的表露进入了艺术的范围,这是可以被理解的,或,也许反之亦然。
张恩利,1965 年出生在吉林白城,1989 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大学,曾在上海东华大学艺术系任教。现生活工作在上海。2000 年在上海香格纳画廊举办首次个展,2009 年成为英国Hauser & Wirth 画廊签约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
2000 年左右,张恩利的绘画经历了从人物到静物、从情绪的表达到隐藏、从热烈到宁静的转变。他对日常物品的描绘注重细节以及外观上的破损,他的绘画技巧很接近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对于整体而言画布上的每一笔都是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