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李活道到毕打行,再到香港会展中心,香港经历了三个时代的艺术交易中心交替和蜕变
香港,在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勋爵曾认为它是“一个贫瘠之岛,永远不会成为贸易中心”。1842年,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璞鼎查成为第一任香港总督,这位在位仅一年的总督,为香港留下了最大笔的财富:第一,香港是自由港;第二,没有关税。时至今日,香港成为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袖珍、最重要的艺术品交易集散地之一。在香港岛上,从荷李活道到毕打行,到如今的香港会展中心,三个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代表着香港作为艺术市场中心的三次蜕变。
荷李活道的前世今生
半山,上世纪初到香港来的英国殖民者以及西方来港者的主要居住地,顺其而下,直到中环,便是把握经济命脉的各大银行以及商业机构和政府。而同样位于半山区的荷李活道在1844年出现,是香港开埠以来的第一条街。原本荷李活道的周边布满了中国人居住的小村落,为了满足外国人的猎奇心态,人们就开始变卖玉器和古董。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倒台,大批拥有资金的资本家和古董商人纷纷南下香港,一时间香港成为了当时中国文物的暂住地和中转站。比如著名古董商仇焱之先生在1949年结束了上海的业务,到了香港继续经营古代陶瓷。北平大藏家郭葆昌虽在1942年去世,但他的大量藏品也在此时经由其儿子郭昭骏带往香港,其中就包括了乾隆“三希堂”里的二希——《中秋帖》和《伯远帖》。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香港股市掀起狂潮,经济起飞,荷李活道也进入繁华期。据敏求精舍前主席李大鸣回忆,上世纪80年代,荷李活道是最早开始售卖高古陶瓷。而且由于当时正值中英就香港回归问题进行谈判,政策前途尚未明了,此时的移民潮也为荷里活道带来了大量的古董家具。借着这样的天时地利,不少古董店都开始了有规模的扩张,像是联斋在经由第二代吴继远接手后便改名为继远美术,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