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闻/中文版》邀请四位亚洲艺术市场的业内人士,针对亚洲各地区畅谈他们眼中亚洲艺术市场的变化
黑国强(Andy Hei):中国还是一个短跑的市场
(典亚艺博创始人、古董商)
典亚艺博(FINE ART ASIA)是一个古今中外都涵盖的格局,这个博览会如何挑选参展商?
凡事都有个过程,最开始在2005年的时候,真的谈不上是挑选,只能考虑怎么吸引别人来。香港大概有20年的时间没有举办过这种博览会,以前举办过两次都不成功。第一次在1980年代,以本地市场为主,内地市场没起来,这是一个最老生常谈的因素,在港英时代,主导的画廊和古董店都是从西方来的,存在东西方经营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当时也没有发展起来。第二次是在1991年左右,一个美国的主办方来香港举办,规模蛮大,但后来还是没有市场支持,做了两三年就没法走下去。一直到2006年我们开始做第一届典亚艺博,隔了20年才有这种汇集古今中外的博览会出现。
来参加艺博会的人群以哪些区域为主?
现在已经是内地的客户为主。我们每年都有发表数字,50%来自内地,其他大概台湾占15%,香港本地也是15%,剩下的20%来自东南亚和欧美。欧美占的比例不是很重,还是以亚洲市场为主。
我大约20年前在纽约参加此类艺博会时,80%的客户都是欧美客人,大部分是美国人,但这个情况从2001年就开始改变,到了大概五年前,九成的客人都来自中国内地。改变的速度在成熟的西方市场从没发生过。但现在中国买家人数多、耐性低,生命周期比较短。2-3年就又换一批人。
为什么买家轮换的周期短,变化这么快?
有很多外国古董店几年前就想进入大陆市场,但都失败了。因为对中国文化还不够了解。买家周期短、没有耐性就是因为历史原因。我们这一代有实力的买家,从40岁到60岁,他们就是从搞运动那个年代出生成长的,那个时候穷太久了,什么都想得到,就拼命去争取,很卖力。中国这个市场就是选择了短跑,当代艺术是一面镜子,来得快去得也快。中国市场与西方发展了几百年的市场是不一样的。
您也在香港荷李活道经营中国古董,这条街近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这里经营古董的人员、商店数目一直在减少。以前整个荷李活道都是以古董店为主,1980年代才出现一些画廊,现在很多地方都变成了酒吧。2006年,我们开始做第一届博览会时,全部都是中国古董,到现在中国古董占不到50%,其他品种一直在增加。剩下的50%品类中,增长最快的是珠宝,特别是经典的,有来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