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从2012年10月到2016年10月,对我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全部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文物进行全面普查登记。此项工作对于摸清全国文物家底,加强国有文物监管,健全国有文物保护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有效增强国家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故宫博物院作为全国最大的综合博物馆,在2010年12月底刚刚完成了建院历史上的第5次藏品清理,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的成果。为积极参加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故宫博物院根据工作和藏品实际,进一步提高认识,延续和深化第5次藏品清理工作,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对部分之前未彻底整理的文物藏品进行系统清理,开展登记著录、影像采集等工作。
一、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特点
(一)藏品数量大、价值高、类别丰富
截至2010年12月,故宫博物院共有藏品180755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套)、一般文物115491件(套)、标本7577件(套)。依据不同质地和形式,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可分为绘画、法书、碑帖、铜器、金银器、漆器、珐琅器、玉石器、雕塑、陶瓷、织绣、雕刻工艺、其他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珍宝、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帝后玺册、铭刻、外国文物、其他文物、古籍文献、古建藏品,共25大类。[1]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不仅数量大,品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除藏有大量中国早期著名书画作品外,故宫博物院藏明清绘画数量最大、精品也最多,不仅有各大画派的大批代表作品,还有不少地方画派的作品入藏,对于系统研究明清画史十分有价值。[2]
数量庞大的清代陶瓷、玉器、家具、漆器、雕塑、玻璃等器物类、工艺类文物,是研究清代社会经济、生产力和工艺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实证。由车马轿舆、中和韶乐、品级山等组成的典制礼乐类文物,是研究清代政治礼仪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证。30000余件武备类文物,则是研究清代武备状况、军事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实证。
大量的各民族文物,则全面记载着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真实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还保留着大量明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流传到中国的工艺品、科学仪器、艺术作品,丰富多彩,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最直接的证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其他多种文献资料,例如2000余张建筑图样及84件“样式雷”的“烫样”,370余种、3400余件各类服饰的图样,是研究清代宫廷建筑建造、服饰制作程序及工艺水平等问题的翔实资料;700多份《陈设档》是研究清代宫廷历史、政治礼仪制度最重要的文献资料;数十幅历代帝后画像、18000余张清代后期西洋摄影技术传入宫中后留下的照片,是研究当时历史人物、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外关系最形象最真实的文献资料;4万余件名人尺牍的绝大多数是研究清代历史人物活动、书法艺术等的第一手资料;完整系统的各种《则例》、《会典》等文献,是研究清代典制、行政管理法规等问题的第一手资料,等等。这些难以悉举的资料,在清史研究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与文物建筑不可分割
“故宫的古建筑群不是孤立的一个‘壳’,它与丰富的清宫遗存连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中华文明成就的一个标志。”文物藏品与文物建筑不可分割是构成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简要阐释:
1、清宫藏品与建筑不可分割。紫禁城内的建筑有其特殊的用途,除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等功能划分之外,许多建筑与清宫所珍藏的各类文物藏品有密切关系。例如清宫收藏书画与紫禁城建筑的关系,据《石渠宝笈》记载,紫禁城内共有14处殿宇用于存贮书画,其中存贮量最大的是御书房,其次是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等处。再如,清宫收藏典籍与紫禁城建筑的关系,昭仁殿曾集内府的宋、元、明善本,摛藻堂专贮《四库全书荟要》,文渊阁存贮《四库全书》;等等。
2、文化遗存与建筑不可分割。反映宫廷文化艺术的历史遗存与紫禁城部分建筑构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空间和记忆场所,包括音乐、戏剧、绘画、书法、雕塑、园林等方面的遗物和遗迹。例如,1万余册清宫唱本乐谱,1.2万余件戏剧服装和道具、2300余件乐器、1000余张老唱片,以及畅音阁和漱芳斋等处的戏台,共同构成了宫廷娱乐活动的记忆空间和文化载体。再如,钦安殿、坤宁宫、雨花阁、大佛堂、城隍庙等建筑及其保存的4万余件宗教文物,可见道教、萨满教、藏传佛教等宗教文化在宫廷生活中的存在及影响,也是研究明清时代宗教政策、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来源
(一)清宫旧藏
清宫旧藏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包括清代历朝搜集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和大量宫廷遗存两个方面,可分为“历代皇家收藏的承袭”、“清宫征集”、“清宫制作”、“清宫编刻书籍”、“明清档案”5个部分,主要存放在紫禁城,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国子监等皇家园林和殿宇,以及盛京、热河行宫等场所。这些场所的物品,在清朝灭亡以后,或被相关单位接收,或大量流散,去向不一。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宫旧藏文物近156万件,占藏品总量的86.3%,新入藏文物藏品共计24.8万件,占13.7%。清宫旧藏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古物陈列所保存的清宫文物,二是故宫博物院保管的清宫文物。三是清末民初清宫流失或散佚的文物。
古物陈列所于1914年2月4日正式宣告成立,主要保藏陈列沈阳故宫及热河行宫文物,共计约232300件。其中,1933年,古物陈列所文物5414箱、111549件随故宫文物南迁、西迁、东归,后划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管。1948年,北平故宫博物院接管古物陈列所前三殿空间及其殿宇,实现紫禁城的统一管理,并接收其留存北平的8.8万件清宫旧藏文物。故宫博物院于1925年10月10日成立,主要保管紫禁城所藏清皇室文物。据统计,截至1930年,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宫文物共计117万余件。
此外,自民国以来,故宫博物院通过各种途径陆续接收部分清宫旧藏。例如1946年7月,接受溥仪天津旧宅留存的文物及物品,共计文物1085件、物品222件。
(二)国家调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接收政府部门和各地博物馆拨交的文物约16万件(套),其中一级品约700余件。主要由以下三种途径获得:
第一,国家领导人的拨交。例如毛泽东分别于1951年、1952年和1958年将其所藏的王夫之《双鹤瑞舞赋》、钱东璧临《兰亭十三跋》和唐李白《上阳台帖》交由中央办公厅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第二,国家政府机关等单位的拨交。1951年,国务院批拨50万港币(实际支出488376港元)由国家文物局从香港收购清宫散佚书画,包括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韩滉《五牛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董源《潇湘图》、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李唐《采薇图》、马远《踏歌图》、王蒙《西部草堂图》及倪瓒《竹枝图》等一批书画名品。由国家有关部门拨交给故宫博物院收藏保管的还包括大量清宫散佚文物,例如1953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的溥仪抵押给盐业银行的玉器、瓷器、珐琅器、金印、金编钟等。
第三,其他文物博物馆单位的调拨。1952年,文化部向全国发出收回故宫文物的通知:“为了保存这些古代最优秀的文化遗产,经报请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凡在各地‘三反’、‘五反’运动中发现的故宫古物,其已判决没收和已由当地政府收回的,均应及时送缴中央,拨还故宫博物院集中保管。”
此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机构和业务的调整,故宫博物院原明清档案部划归国家档案局领导,并成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8208275件册(1969年统计数字)清宫档案也跟随拨出(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为1000万余件册)。同时,大量善本古籍外拨,包括天禄琳琅藏书基本全部拨交北京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145610册又7772部普通古籍重复本拨交北京市文物局等机构。
根据文化部指示,各地博物馆和文物保管所等单位将原属于清宫旧藏的文物调拨给故宫博物院,使得其文物藏品更为宏富。其中也包含不少清宫散佚文物,例如辽宁博物馆于1952年将已入藏的在“三反五反”运中清理出来的清宫散佚书画130件调拨故宫博物院。
(三)社会捐赠
自1939年文纳向故宫博物院捐赠文物,故宫博物院累计接收了775人次的文物捐赠,共计接收文物33400余件。其中,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累计接收社会捐赠13人次。其余均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捐赠。
由上可见,故宫博物院藏品来源清晰,没有保管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文物,不同于世界上一些知名博物馆,收藏着大量与自己国家和民族没有文化渊源的来路不明的藏品,存在经常被人追索文物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