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艺术新闻
"艺术青春的突围"隐喻的青春(第二回)艺术展成都开幕
发布时间:2016-12-09  浏览:1021 次

  青春,在任何时候都是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创造力的,就中国艺术而言,青年一直站在前沿,一直引领艺术新潮,一直是艺术现场的生力军,也是推动中国艺术发展的主要力量。6月10日,由四川当代青年画院主办的“隐喻的青春(第二回)”艺术展在巴蜀大地美术馆隆重开幕。著名艺术家高小华、王民平、马光剑、何工、著名策展人雁西、学术主持吴永强、朱宾生、参展艺术家及来宾共3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展览时间为6月10日至6月17日。

  嘉宾合影

  本次艺术展分油画篇和国画篇,展出了青年艺术家唐骐、王建军、陶晶、陈强戈、杨家勇、李刚、孟雨净、荣志彬、张开溪、张剑锋、王少文、曹中琴、王梦雪、胡顺香、王玺、程竹、邓国平、斯政、邓鸿文、冯春华、胡晓、黄佳荔、毛乙久、张又立、肖野、司浩东、粟民、黄勤、蒋雨、李祥、林军、刘柳、颜莉华、刘童成、翟一涛、杨彬、张凌翾、张华东、李兵、杨炼、曹卫国、谢喜锋、郭强、曾春芳、黄燕、李发友、刘丽、李友昌、张学、邓子辉、罗松、周茂东的油画作品,叶莹、李熙媛、朱迪、刘代刚、袁野豪、张洋、冯统彪的国画作品。

  嘉宾合影

  著名策展人、评论家、诗人、本次艺术展策展人雁西认为,这是一次艺术青春的突围,是对文明渴求的努力,是激情与想象经过深思熟虑后寻找到的艺术和生命的突破口。四川当代青年画院成立两年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宽阔的视野,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着深刻的认识,也对西方艺术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认清自我,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个性。看到青年艺术家今年参加展览的作品,非常感动,他们依然倾诉对时间和世界的眷恋和怀念,依然注重当下价值取向和未来理想构筑,他们的作品更加关注现实和接地气,更加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灵对世界的温情,体现出社会意识和使命意识。

  开幕式现场

  谈到四川艺术家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雁西认为:四川对中国艺术发展举足轻重,它的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响重大,而他们则带动了一大批优秀青年艺术家。“隐喻的青春”意味着他们不再孤芳自赏,不再骄傲自大,不再目中无人,他们张弛有度,可以冷静、理性地面对压力和挑战,他们体现出了学习、开放和分享、坚持的良好态势,也体现了当下四川青年艺术家团结的力量。此次参展的不少青年艺术家在当下艺术处境中保持低调和冷静,坚持理性思辨,探索全新的审美视角和新锐感悟,不被当下艺术现场鱼目混珠的现象影响,从绘画语言、精神价值努力保持自己的风格,在色彩上的变化更为大胆,在造型上也更加让人意想不到。有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出现艺术的风向标常常停留在盆地之中,收藏家愿意收藏四川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二是在现代主义时期,绘画的未来被认为只能是抽象,再现、隐喻、象征、叙事都被认为是过时的传统,但是在四川青年艺术家中这些表现手法却依然前卫,因为他们把当代性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作品无论画什么,他们的艺术感觉和观念都放在国际视线这样的高度去追求。这次展览的不少优秀作品就是很好的代表,从他们的作品中,我看到了纯净、清澈的真实敞开的心灵,也可以说是“内在视像”。他们真诚并且敢于打破框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艺术形态千变万化,构成四川艺术界最不可以忽视的力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著名评论家、本次艺术展学术主持吴永强认为,在本次参展的艺术家中间,有的出生于四川本土,有的生于外省而如今在四川生活,他们的年龄也跨越了60后、70后和80后三个时段,其成长经历存在诸多个体差异。不过,共同拥有的学院教育背景,却使他们用了学术的态度来对待艺术创作,以实验精神来求解创作难题。在今天所展出的114件作品中,有油画及综合材料的作品,也有水墨画作品,但我们容易看出,不论采用什么手段,这些作品都力求在传统与现代、本土性与国际性、历史处境与个体选择之间求取平衡,以适应“当代精神中国表达”和“中国精神当代表达”的时代命题。正是在这里,它们与四川当代青年画院的立院理念发生了共鸣。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著名评论家、本次艺术展学术主持朱宾生认为,显然,第二届《隐喻的青春》要比第一届更经得起打量。以“青春”的热辣与笔触,经由表达的多元,强烈呼应由正在进化的当代艺术生态所催生的“新当代”概念,明确对急遂变化的社会生活的态度而机杼自出,正是画展耐人寻味之所在。我们注意到,在作品的面目各别与姿态纷纷之中,强调文化身份与弱化西方痕迹的企图均属明显,而无论在艺术观念还是艺术语言上,那种热情拥抱斯土斯民、富于青春张力,既印证时代又趋向本真,既不乏冷静又充满希望的气质,以及表达上突破拘束的恣意挥洒,尤其打动人心。正是这种与“新当代”之所指称与倡导的颇多吻合,使我们不仅对这场隐喻丰富的青春展示兴味盎然,更对三百年前苦瓜和尚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正在得到个性张扬的当下诠释由衷欣慰。

Copyright 2014 © All right reserved. |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2664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739号
网站建设互诺科技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四横路 邮箱:zdad88@163.com
新南方艺术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中国画学会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E5艺术馆,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