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20世纪最了不起的摄影家当属郎静山,他以集锦摄影模拟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山水画,精湛的暗房技术让今天的修图高手也自愧弗如。
郎静山作品
画家的这种工作方法始自19世纪末,大概是来得太快太轻易,一开始艺术家们并没有把摄影本身当作艺术,而只将照片作为创作素材。法国版画家亨利·里维埃爬上还未竣工的埃菲尔铁塔拍下的巴黎天空时,心里只想着刻好他的36张石版画,没想到100年后这张照片也会成为奥赛美术馆的藏品。
在当代,随着摄影地位的改变,人们更加强调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平等关系,画照片经常会引起争议。曾梵志在佳士得拍出3600万港元的《豹》也被指脱胎自美国摄影师斯蒂夫·温特的摄影作品《风雪之豹》。好消息是,摄影师创造的图式和氛围得到了赞美,照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一件独立完整的作品,而不是任人取用的素材。
美国摄影师斯蒂夫·温特的摄影作品《风雪之豹》
曾梵志在佳士得拍出3600万港元的《豹》
19世纪下半页的摄影师几乎是按照绘画的方式在工作,不仅主题取材自宗教、历史和文学作品,拍摄之前还要勾草图,做道具、请模特。拍摄完成后,还要在暗房中进行复杂的照片拼接和修描。
1857年,摄影家雷兰德花费6个星期,将37张照片无缝连接,创作了基于拉斐尔名画的《人生的两条路》,这一杰作被维多利亚女王买下,使绘画主义摄影风靡一时。
《人生的两条路》
2008年起,Adobe公司连续四年在英国举办“名画再生竞赛”(Remake Photo Project),构图、光线、人物造型……参赛者并不是像绘画主义摄影那样一丝不苟地复制名画,而是在其中加入创意,公主变成一个簪花的衣架,等待者手里不再是书信而是电话……这些为名画增添了当代性。
毕加索承认,是摄影的出现让他头也不回地走上了现代派绘画的道路。一个颇有意味的细节是,1847年4月,第一届印象主义画展就是在纳达尔位于巴黎卡普辛大街上的摄影工作室中举办的。
相应地,艺术中的新思维也反作用于摄影家们,摄影也成为一种艺术活动,绘画与摄影之间的等级差别开始瓦解。
中国的观念摄影在当代艺术崛起的大势下不落人后,王庆松的《跟我学》、邱志杰的《“文身”系列》、王劲松的《气血图象》等作品显示出他们既是摄影者,更是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理解的艺术家。
王庆松《跟我学》
今天,摄影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模仿或记录,它更是创造,是文化的反思。
想了解更多关于绘画和摄影之间的纠缠与互补,一起来画院论画,听听赵秀文老师怎么说。
赵秀文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广告摄影学术委员会主席、四川省蜀蓉摄影协会秘书长、四川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四川分院特聘教授。
1982年开始从事专业摄影,1989-1992年留学日本,就学于九州产业大学艺术学部摄影专业。1992年受聘于日本福冈市阿部广告摄影株式会社,任摄影师。1996年归国,任共同摄影图片工作室摄影总监。
作品曾经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和发表,并被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荣誉称号,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函授学院优秀教师称号,多次担任各种影展评委和策展人。
时间:6月25日14:30
地点:成都画院翰林厅
报名方式:发送短信“成都画院+姓名+到场人数”至1760801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