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艺术新闻
追求艺术的真善美的审美理想
发布时间:2016-12-09  浏览:1298 次

  

《梦回张家沱》

  一

  2015年中秋的夜晚,我所创作画的长7米,高1.8米的大画《梦回张家沱》终于完成了。

  这幅大的画挂在釜溪河边张家沱的新建筑的大厅里,让人感到一种壮阔的画面,感觉这幅画充满着历史的沧桑。

  这样的大画久违了,画家追求艺术真善美的传统精神久违了。

  在过去的很长的日子里,我们喜欢画一些玩的、非正式大创作的美术创作。所以这种大画一出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被一些媒体上誉为是自贡的《清明上河图》。

  那么,创作这一幅画肯定还是有很多很多的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美术理论的理论思考的活动里,我们还是应该紧紧的扣住出经典大作的艺术问题展开。出经典的大作问题就像枢纽一样,集中反映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活动,它对艺术发展来说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我们在很长的时间内,不太提倡出经典、出大作的思想,特别是出现一批以玩弄笔墨、玩弄小情趣的这种美术思潮以后,这种大的创作慢慢的推到了历史的后面。所以,作为一个地方城市,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自贡来说,美术发展的根本矛盾和根本动力不是传统和现在的较量,不是保守与前卫的冲突,也不是民族化与西方化的对抗,这些都是外层的表现。而且真正内在的较量、冲突和对抗,真正内在的根本动力还是艺术家的愿望和传达手段之间的矛盾,还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对真善美统一的审美理想的追求,还有以阻碍这种追求舒畅表达的艺术水平之间的艺术矛盾。

  没有出大的作品问题也在这里,我们的艺术家如果根本没有追求真善美的审美理想,或者没有对这种审美理想没有直接的认识,没有热烈的向往,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执着的追求他的坚强意志,没有表达审美理想的不屈不挠练出来的高超的绘画能力,就怎么也不可能出大作品。

  我们现在都普遍有这种感受,画家的队伍越来越大,展览会越来越多,各种画集越出越豪华,繁荣的场面越来越壮观。但是,我们体现时代精神的力作少了,催人奋发向上的作品少了,洋溢着洪钟大吕、阳刚气质的力作少了,能够体现真正的真善美统一、审美理想而又具有一定艺术表现力的大制作,更是环顾鲜见。

  作品都是好的,或者比较好的,比较平庸的小品或者中小型制品,反应历史题材和社会题材的较大的作品偶有所见,但是,其思想的容量和艺术的表现作品还是缺乏。难以有震撼人心、不忍负众的大制作。

  

  

  

  二

  我们回顾一下我们所处的自贡这个城市,它是一座由盐文化而催生出来的城市。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划时代的一些创作上很有意义的盐文化元素,比如说川盐济楚、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为抗日战争的捐献运动等等,还有当年盐文化所创造的大量的文化遗迹。这些得天独厚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文化的标志物,在我们生活中慢慢被淡忘了。特别是现在建筑增加以后,传统的、当年的繁华已经慢慢被现在的取代。

  而我们所创作的釜溪河流域的这些盐文化物件,一直被一些专家、文化人所关注。大量的文化艺术界人士都在呼吁着这如何保留这些文物?单单是说把这些原有的文物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繁大的、而且不可能的事情。

  比如说以自贡为例,釜溪河流域有大量的这种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东西。比如说天车、笕管,大量传统的民居、街道、盐井、古道和人物形象。所以,如果要把他们真实的保存下来,美术作品就是一个比较让人信服的记录。

  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些专家在早就提出了,如何用美术作品真实的表现、记录、保留这些盐文化的历史作品,是当今我们艺术家和艺术专家和野史专家、文史专家、文物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从振艺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传统,用中国画创作给一个自贡城市这样历史文化名城象征的精神鼓舞,就是我目前所要创作的精神源泉。

  我作这个大画的作用有这种感觉,就是说我深深的热爱我的国家,热爱我的家乡,热爱我家乡所呈现的所有的历史文物,不知怎么的,有时想起这些历史文物的命运越想越不是滋味,不知不觉的会热泪盈腔。这种情景在某些现代青年看来可能是不可理喻的,但却是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家真实可信的思想境界。

  作为成功的创作,这张大的画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它标志着我年富力强的创作高潮时期的到来。从现在、以后的劳动态度切不可有丝毫怠慢,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的动力来说,我慢慢的开始比较成熟的阶段,因为我觉得一个中国画家最成熟的时期,就是在60岁到75岁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精神结构还需要不断在吸取人类文化的伟大遗产,还需要扛住钢筋铁骨一般的浩然正气,尤其要对历史、哲学、古典音乐和山山水水这种真切的爱好。所以我今天记录这一个《梦回张家沱》的大画的创作,就是对从现在开始以后的更大的创作计划奠定一个基础。

  第一个问题:关于大画创作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

  中华文明是人类独立起源的九个文明之一,中国文化圈是世界五大文化圈之一。而在这些文化圈里有一个及其强大的生命力、穿透力和传播力的文化,这就是中国的盐文化。关于盐文化的解读和解析有其丰富的内涵与积淀,有其卓越的气韵与魅力,是其他行业的文化难以比肩的。

  自贡,历史上是一个遍地盐井的都市。自贡用盐塑造了一个城市,它盐泽天下。这个城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盐、卤、天然气资源;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也演义人民创业的经典故事。自贡有规模巨大的工业开发的矿产;自贡是世界造井技术的发祥地之一;自贡有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自贡是世界最早的斜背构造定井找矿的原地。自贡这个城市孕育形成发展历史,就是人民探测地下奥秘气势磅礴的交响诗。

  当年的自贡市“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这里最集中的盐文化就体现在我现在这幅大画所描写的重要的位置,这是釜溪河从自流井一直向关外流去,进入沱江,再进入长江一个最大的聚散地。

  张家沱当年因为背靠青山,面向都市,盐道在这里开始,所以这里的文化积淀特别多。我们的祖先从自流井、火井沱这一带最先发现盐井的盐水,开始煮盐。在上千年的劳作中,这一块土地充满着神奇的、很多盐文化的故实。

  

作品局部

  这些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把整个张家沱上面这一片大街全部炸毁,所以这条街区叫光大街。如何复制这条大街的繁华,记录这条大街当年跟自贡盐文化带来的伟大的文化结晶?就是我创造这幅大画最根本的动力。     这幅大画最早的时候是由盐史专家宋良曦先生提出,经过城市的规划专家刘光辉先生论证,经过投资商、文物专家共同定位,依据大量的历史记载,然后开始定向做画。

  这一幅画由于它含量很大,所以它的画幅尺寸也很大,(它长7米,高1.8米)。涵盖了整个张家沱地区的真实历史,其中3个比较大的自贡当年最大的码头集散地。

  一个是盐的仓库的集散,盐运通过张家沱的船只运往长江、运往川、滇、黔广大地区。

  二是,由于盐业生产所用是的大量的牛这种动力,在这里形成一个很大的牛的交易市场。

  第三,还有一个大量的生活必须品,特别是烧盐和城市的柴火,通过古盐道源源不断的运到这里,所以这里有一个最大的柴火交易市场,叫汇柴口。

  三个大的市场旁边,又有很著名的几口盐井。一个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挖耳井;有象征纪念意义的路边井;有自流井盐场;还有善后桥,同兴路,沙湾,以及古盐道、汇柴口,火神庙,川主庙和大量的民居。

  这里集聚上千艘运输船只,大的码头,生活在这里的各种盐场工人、各种阶层的人物。所有这些历史的真实的形象,首先是要把它描绘出来,真实的放在他特定的历史位置上这是历史的真实。但是作为艺术创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的真实,就是说由艺术的表现手段来描绘这样的历史、记录这样的历史,不是照相的记录,因而也是一个很复杂艺术创作的工程。

  在创作中我们集中起稿,反复斟酌,草稿出来以后,画小稿。先征求盐史专家的意见,再征求规划专家的意见,再征求城市文化专家的意见,征求文物专家意见等等,把这些意见综合起来反复修改。要让人们感觉到这些历史是长存在记忆中的,或者已经消失掉的把它集中起来形成今天记忆之中的老自贡的这幅作品。

  作品并不是要这个作品有多大的文化承载。它主要是比较真实的,结合着我们各种史料、资料上面的,以及消失掉的大量的民居,大量的建筑,用我们艺术家过滤后,按照艺术规律把它描绘出来。因此它是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在一起。

  由于艺术创作要求的需要,我们把和这些历史相关的东西比较真实的用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办法,集中表现在这幅大作品上。有的地方就采用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段。虚实处理、重点突出、精细描写、细节刻画四个原则,作为这幅大画的创作宗旨。

  第二个问题:关于大画中的小人物的问题。

  这幅作品非常大,说它大,其实有的画比这还要大。但是这幅画里面它所体现了很多很多的细节,其中有268个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生活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比如说当时的烧盐工人就有锟工(就是制造天车、修理天车的工人)。有烧盐工,有搬盐工,有送牛进工厂的畜牧工,有管理这些工人的工头,有一些勤杂工,而盐业加工的工种非常多,所以这里面还有盐业仓库的保管,还有洗刷盐业工具的普通工人,还有一些帐房先生、老板、资本家。

  

作品局部

  在整个光大街这一条大街上,是当年自贡比较繁华的商业聚集地,所以这条大街就集中了大量的商铺,这些商铺里面就有很多买卖的东西。其中有些小人物,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比如说剃头的、算命的、喝茶的、散步的、坐轿的、还有盐马帮、送菜的、送粮食的、在河边的船上还有搬运工、船工、纤夫等等。我们在描绘三个大市场的时候,精细的找出了当年的一些艺术照片。虽然画的人物都是在3厘米到5厘米之间的大小,但是我们尽量把这些人物刻画的更深入一点,更具有他们的工作特征。

  在自贡比较有特色的牛市交换的地方,因为自贡的牛用于盐场,需要量很大,这些牛的交易不像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那种交易。他们在袖筒里面勾兑价格,有的牛悠闲的躺在那,有的人牵着牛正在过桥。描写这些当时的场景,我走访了很多当年知道历史的老人,是他们告诉我当年牛市是怎样交易的。

  像这些里面的人物,特别是我们看到当年的盐商、盐务局的管理人员,他们带着博士帽,穿着西装挽着自己的夫人,像这种很有特色的人物形象,虽然是了了几笔,这种小人物一定要把他的形体刻画的很真实,比如说当铺、比如说马夫、比如说抬轿的抬夫、轿夫,还有码头上很艰苦劳动的搬运工。这些人物的刻划在整个画面上,都尽量把他表现出他们时代特征。这幅画在创作的时候,对小人物的刻画是赋予同情心的悲悯思想。

  在这幅大作品中还有很多细节的描写;那些天车,建筑,运输盐水的盐管,工作在这其间的人物、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要求艺术家尽量真实的描绘。学习了《清明上河图》,学习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关于民俗文化记载绘画的艺术表现手段。我最喜欢的是戴敦邦先生。他的作品就是尽量还原到当时的生活场景,任何一个细节包括围墙、门拦、窗户、瓦片、树木等等都具有时代特色,而不是今天我们去想象来画的东西。

  第三:关于艺术家的情怀与责任的问题。

  我在创作这幅大画的时间,甲方没有催逼我,我用了大概三个月时间。前一个月是在起稿,画作品的时间是两个月。画了一大半的时候,人物都已经基本上初具规模的时候,我发现宣纸画这种大画很容易破损,因为太大,平时卷来卷去,拉来拉去出现很多漏洞,所以当机立断改为绢。为什么?因为不单是艺术效果的问题,更是我们对历史负责任的一种情怀了责任。

  我对家乡釜溪河这个大量的盐文化遗迹,是非常有感情的。我觉得历史给了我这个机会就应该把握好这个机会,所以宁愿重画也绝不马虎了事。

  这是一个搞创作的人的最基本的态度,我有一个想法是什么呢?完成这么一幅大作品的时候,你把它作为一个艺术工程来处理。就像我们去做灯会,我们去做装修、我们去做园林这样的艺术工程一样,动员所有的力量来做,调动所有的心态,安静下来慢慢的描绘。在这期间画了一半的时候,我们再请盐史专家、文物专家、规划专家和我们的知道历史的老人再来看作品,然后提出修改意见再画,最后再定稿。这种绘画的方式本身是很麻烦的,它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也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更需要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上去。

  包括盐工的工具、古代建筑的结构、老街道的构成,生活材料的选择,还有树木道路,穿插在其中的人物等,这就需要我们有深情和责任。

  

作品局部

  第四:为什么画?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

  画这种大画肯定是吃力不讨好的问题,因为这么大的画要把它描绘出来,首先是需要体力,还需要你放弃所有的追求,把精力集中在这一方面来做。

  为什么要画呢?主要还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在这幅画的面前对我们祖先的创造,对我们城市盐文化的历史,对我们整个创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这些建筑随着开发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将来在这幅画家面前,人们可以回顾我们祖先的创造力。另外我们的艺术追求上,也需要我们振兴我们的观众,让我们观众从看惯了一些庸俗的或者说普通的作品以外感到艺术的震撼。

  让我的艺术方向能够走到一个正轨上,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另一个的动力。

  那么画什么的问题呢?因为我刚才已经说了,不管是大画中的小人物,还是历史真事和艺术真实。我们去画这些东西本身还是有再创造的意识。因为川南的建筑,目前包括新农村建设以后,农村都很少了,因为它很具有特色的川、翻、斗拱,小青瓦。这些很有人文景象的东西,我们一般绘画可以视而不见,可以用虚的方法去表现它把它虚了。但是我没有这样选择,我是一丝不苟的,一笔一笔的把瓦的脊梁,房屋的结构和周边树木的关联,和工厂的关系,和工厂里高耸如云的天车、盐管以及交流的市场、商店和生活的人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这个需要很大的决心,本来也可以这样做,我原来也画过这样的创作,就是用大的笔把整个感觉画出来,然后那些房屋就是随随便便的画一些屋顶就可以了,反正感觉是有房屋。但是我没有这样,我是选择《清明上河图》的画法,就是笨一点也没关系,尽量把人物画的精细一点,把东西画的精细一点。这就解决了怎么画的问题,怎么画呢?像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学习我们古代的人那种工匠的精神,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但是这里有一个原则,精细的东西不能把它画的俗气,也不能把它画的呆厚,缺少了生命力,所以大与小的关系、多与少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还有我们比较笼统的历史和现代的关系等等,我们都把它考虑进去。

  

作品局部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社会的支持和艺术创作的土壤问题?

  这么一个大的作品,它的诞生是得到了很多的支持。先前我反复说的盐文化的专家、城市规划的专家、文物方面的专家,还有大量的老百姓,历史老人,他们的聚集是一个重要的支撑。我们一些机构,比如说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还专门为如何表现记录自贡盐文化的形象给予了专项资金,文物专家们不但热心,而且对这些创作上的有关问题做出了精细的解答,还提供了很多精细的资料。

  营造艺术创作的土壤还有领导的支持,支持这种大的创作。认为在这个城市里面的文化的标志,必须要有些大作品来支撑。如果都是些儿女情长的花花草草,(不是说这些不好),这些肯定也是艺术。但是时代要有洪钟大吕的作品,原来的宣传部部长向华权(现在已经调到省文化厅),看到这幅大作品仍然非常激动。专发出微信对大作品的出生表示祝贺,他一直还是关心这个事情。几个从主管的局长、大批的艺术家,周围的朋友,对这个作品都给予很大的支持。

  整个社会营造了好创作的土壤,这是我创作作品中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土壤,作品是不可能出世的。所以,这幅作品的最后出世应该是社会的支持,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是全社会的功劳,所以要感谢大家。

  2016.6 曹念

  

作品局部

Copyright 2014 © All right reserved. |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2664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739号
网站建设互诺科技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四横路 邮箱:zdad88@163.com
新南方艺术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中国画学会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E5艺术馆,欢迎加入!